想必大家在食堂吃饭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在饭前抢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座位吧?毕竟在餐点的食堂,熙熙攘攘的人群当中,想要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情。然而,你知道吗?唐代的公务员在吃饭前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拜菩萨?!根据史料记载,代宗时期,高僧不空三藏法师建议“天下食堂中,置文殊菩萨为上座。” 从此之后,政事堂和官署食堂里都开始供奉文殊菩萨。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唐代公务员的伙食制度。
唐物的公务员在上班之余,都能享们一顿免的午餐。不但味美量足,营养丰富,而且吃不完的“伙瓜尾子”。还可以装进自个儿的腰包。这真正是公家的饭好吃。公家的钱好赚。完整意义上的机关食堂制度,是从唐朝开始的,根据史料的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统一了天下之后,决定延长定期举行的朝会时间。为了表示对参加会议的各类官员的体恤,唐太宗就"略备薄菲",所有参会者都可以吃一顿免费的工作餐。因为这个提议很受大家的欢迎,自唐太宗之后,就形成了一种公费吃喝制度。唐代的机关食堂名曰"公厨"。
公厨中档次最高的,就是皇帝在金銮殿摆下的国宴。参加国宴的官员一般是朝会官员,一定品级以上的地方官进京汇报工作也可以去享用"朝食"。由此看来,"朝食"是最高级别的免费午餐,对享用者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光。无资格参加朝会的其他京官,他们可以在本部门的机关食堂享用工作餐,档次最高的是宰相办公的政事食堂,称为"堂厨"。各级地方政府及中央各有关部门的派驻机构,也有自己的公家食堂,名称不一,如中县食堂、判曹食堂、孔目院食堂等。除了部门领导,各部门的一般办事员,也可享用免费午餐,称"吏厨"、"佐史厨"或"府史厨"。
由于“再苦也不能苦了官员的嘴”之潜规则的存在,机关食堂里面的供应是非常丰富的。据《唐六典》记载,国宴的标准依官员的品级大小而定。一桌四五品官员的用餐标准是∶ 2升米、2升3合面、1.5升酒、3份羊肉、2个瓜、7盘菜,还有油盐酱醋等各色调味品。六至九品官员的午餐标准比上述略减;2升白米、1升1合面、1升酒和三盘菜。这个标准是不低的。那么,其经费来源于哪儿呢?史料记载,国宴的伙食津贴由国家财政承包,大家只管吃就是了。其余各部门和地方食堂的经费,也是由上级财政拨款。
一般来说,这笔拨款并非"死钱",而是由各部门各级政府在年初作为贷款放出去,然后在年终时连本带利收回来,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是完全可以支付机关食堂日常开支的。正常情况下,还有"伏食尾子"可分,真正的"吃不了兜着走"。柳宗元在其所著的《唐故秘书少监陈公行状》一书中,就曾经讲述了一个分配吃不完的“伙食尾子”的放事。说有个叫陈京的官员在兼任集贤苑食堂总管的时候,伙食尾子由学士与校理官颁分之。学士常受三倍,由公而杀其二。也就是说,那些负责整理图书的学士,官位五六品的,要多分些。那些负责校对的校书郎,品级要低得多,分到的"伙食尾子"只有学士们的三分之一。
可见,"伙食尾子"也不是平均分配,而是按照级别的大小而定。而陈京主管集贤院食堂后,一律平均分配。在柳宗元看来,此举提高了校书郎们的工作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所以著书予以表彰。但机关食堂是否都有改善吏治、提高效率的作用,也不尽然。唐代另一学者官员韩愈在《唐故河南令张署墓志铭》中称,张署任京兆尹府司录时,对下属要求严厉。某次在食堂吃工作餐,大家"揖起趋去,无敢阑语"。吃完了只打个无声招呼,谁也不敢说话,更谈不上交流工作了。碰到这样不苟言笑的上司一起吃饭,谁说不是受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