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开国之君里面,朱元璋应该算是起点最低的。刘邦虽号称布衣起家,但好歹当过公务员,起步便是沛公;刘秀虽然被称为是一届农夫,但却上过太学,哥哥是南阳大侠,开局便有舂陵军;刘备被人嘲笑织席贩履,但却能拜卢植为师,和公孙瓒称兄道弟,拉起队伍镇压黄巾军。
相比之下,朱元璋可就惨多了,他出身贫寒,给地主家放过牛,去寺里出家当过和尚,最落魄时只能是拿着破碗上街,名为化缘,实为讨饭,正儿八经的开局只有一个碗。正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朱元璋之所以能够开创白手起家的奇迹,除了元末乱世所谓的时势造英雄之外,更与他早年的惨痛经历有关。尤其是在十七岁那年,朱元璋经历他此生中最大的磨难——家破人亡。
元朝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濠州天灾不断,先是大旱数月,后又蝗灾四起,最终老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地,尸体无人处理,引发瘟疫。在这场大瘟疫中,朱元璋的父亲朱世珍,母亲陈氏,以及大哥朱兴隆,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先后去世。大家不妨设身处地的想一想,朱元璋接连看着父母长兄在眼前活活病死,自己却无计可施,那该是如何的悲痛?
然而,对于朱元璋来讲,这仅仅只是悲剧的开始。古人死后讲究入土为安,然而朱元璋的父母和长兄在死后却面临着无地可葬的境地。因为朱元璋家里穷,穷到连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都没有。因为朱元璋他们家本不在濠州,是从金陵那边徙居而来。由于是外来户,朱家人没有自己的土地,只能去地主手里租地来耕种,也就是所谓的佃农。
在中国古代的社会体系下,佃农是生活在最底层的一群人,比贫农都还要惨,毕竟人家贫农还有地,收成好坏都是自己的,一年到头还有个指望。而佃农的地却是地主的,每年不管收成好坏,该给的租子一个都不能少。在那些饥荒年代,佃农们一年辛苦到头,耕种出来的粮食还不够给地主家交租的。
所以朱元璋一家其实都是在给地主家干活维持生计,像父母和长兄这些青壮劳动力,就负责给地主种地,而朱元璋这种年纪尚小的孩子,就去给地主家放牛。俗话说“猫无晚饭,狗无中饭,小放牛的没早饭”,朱元璋这个放牛娃,小时候经常是吃了上顿儿没下顿儿,饿得两眼发青。后来饿昏了头的朱元璋,还和小伙伴们把地主家里的小牛犊给杀掉烤来吃了,因此丢掉了工作。
不过话说回来,朱家这样的生活虽然凄苦,但是父母健在,儿孙满堂,尤其是朱家四个儿子,个个身强力壮,生活不是完全没有奔头。可是,谁曾想到,屋漏偏逢连夜雨,十七岁朱元璋突然就家破人亡了。当时朱家只剩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两个壮劳力,剩下的大嫂和侄儿,一届妇孺根本指望不了。兄弟俩个一无所有,没钱买棺材,更没钱买坟地,眼见就只能是让亲人死无葬身之地。
《皇陵碑》中写道:“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在古代来讲,此乃不孝之举,但是朱元璋没有办法,因为太穷了。而雇佣他们一家人的地主刘德,又是一个周扒皮式的人物,典型的铁公鸡,一毛不拔,全然不顾朱家人的死活。不仅不帮朱元璋兄弟两料理后事,还将其扫地出门。
刘德的哥哥刘继祖实在看不下去了,从家里找了些破旧衣服给朱元璋兄弟俩,让他们给父母兄长的遗体套上,虽说死后没有棺椁收留,至少也不该衣不蔽体。此外,刘继祖还从自家土地里划了拿出一小块地皮供朱家作了墓地。朱元璋的父母兄长,由此得以入土为安。对于朱元璋来讲,刘继祖绝对算是大恩人了。
《皇陵碑》有载: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并没有忘记刘继祖的恩情,他专门回到凤阳老家,找到刘继祖一家报恩。虽说此时刘继祖已经去世,但朱元璋依旧追追赐其为义惠侯,同时追封刘继祖的夫人娄氏为侯夫人。刘继祖的子孙们,世代享受福泽,刘家世代富贵。一直到明朝灭亡。刘继祖的一次善心,荫及子孙,令子孙享受了与大明王朝同寿的恩遇,可以说是回报非常丰厚了。
事实上,除了刘继祖以外,朱元璋还有一位贵人。她在朱元璋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之手。当初朱元璋在安葬父母之后,眼见家徒四壁,一家人待在这里只能活活饿死。于是便和二哥商量了一下,与其在一起等死,不如分道扬镳,各寻活路,于是大家各自分开,各安天命。大嫂和侄儿回娘家,朱元璋和二哥则外出谋生。
然而,身无长物,举目无亲的朱元璋,根本不知道去哪里。就在朱元璋即将饿死的时候,此时村里热心的大妈汪氏伸出了援手,她打发自己的儿子,把朱元璋送到皇觉寺出家当和尚。对于当时的朱元璋来说,这也是一种出路,因为元朝元朝对僧侣有优待。然而当时的朱元璋没见过什么世面,根本不知道这条路。好在汪大妈帮他指了这条明路,让朱元璋渡过了最为艰难的那段困境。
《皇陵碑》有载:汪氏老母,为我筹量,遣子相送,备醴馨香
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同样也没有忘记汪大妈的恩情,对于汪氏一族大加封赏,封汪大妈为“德贤夫人”,追赠其丈夫为“忠护协贶侯”,甚至还给汪家建庙修祠,赐庙号“余地堂”。其意在称赞当初汪大妈“做人留有余地,助人不分贵贱”。
很显然,汪大妈和刘继祖当年是决计不会想到朱元璋这个放牛娃会成为皇帝,他的所作所为只是因为一时的善念。所以说,种善因,得善果,乐于助人也是一种投资,谁能知道,你的举手之劳,日后不会被加倍回报呢?多个朋友多条路,少个冤家少堵墙,不是瞎说的。
值得一提的是,那个对朱元璋一家不管不顾的地主刘德,朱元璋也没有秋后算账,还给了封赏。朱元璋说当时那是人之常情不怪他,谁也想不到他会是以后的皇帝?再者一朝天子怎么也不会和一个平民为难,要不然以后上史书太难看了。最为关键的一点,刘继祖乃是刘德的兄长,这倒是有些当初韩信的风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