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很多人认为朱元璋在朱标之后立储朱允炆是一个彻底的失败。明明有亲儿子,非要将皇位传给他的孙子。最后,引发了一场巨大的皇室内部的权力斗争。朱元璋如果早把王位传给了朱棣,不就什么事都没有了吗。
为什么朱元璋在继位这个问题上,弃朱棣和其他儿子于不顾,转而立了自己的孙子为皇帝呢?其实,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维护朱明皇权的稳定。虽然朱元璋打败了许多割据势力,建立了大明王朝,但事实上,民间关于朱元璋皇权不合礼法的传闻很多。朱元璋本人也知道自己出身平民,因此很难确立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因此,朱元璋为稳定其统治的合法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强调元代统治的合法性等,从侧面证明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事实上,朱元璋在立储问题上实则也是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朱标暂且不提,朱元璋之所以立储朱允炆,是因为他必须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度是古代封建王朝的正统继承制度,朱元璋建立的新兴的大明王朝必须遵守既定的游戏规则。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朱标是第一顺位继承人,第二顺位继承人则是朱允炆这个嫡长孙。而朱棣等人的继承顺位还在朱允炆之后,所以朱元璋会毫不犹豫地让朱允炆做太子。
唯一遗憾的是,朱标死得太早太突然。朱元璋为了朱标做了一系列安排,如建立文官体系、武将体系。但朱标死后,这一切安排都泡汤了。此时,朱元璋已经没有能力和精力再帮助朱允炆建立文官与武官队伍。不仅如此,朱元璋还不得不举起屠刀,将原本为朱标安排的武将亲手清除,因为他害怕朱允炆会控制不了他们。
如果真要说有责任,那还是朱允炆的责任。本身以他的实力,想要削藩,甚至消灭朱棣,并不难。但朱允炆的错误就在于他对齐泰、黄子澄等人太过信任了,这些人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只是想当然地胡乱给朱允炆出谋划策。结果,朱允炆在削藩问题上屡屡犯错。到了后期要镇压朱棣时,一方面没有人可用,另一方面用错了人,加上频繁更换统帅,最后,朱允炆失去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