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记载,这个人叫陈安生。在陈安生科举这一科,北方的士人没有一个中的,于是北方士子不甘心,认为这里有猫腻,落第的北方举子纷纷上疏,告主考官“私其乡”。因为三位主考官都是南方人。
科举是国家大事,朱元璋很生气,立刻成立12人的调查组来查清楚这件事。本来朱元璋打算让这12个人在落第的北方士子的试卷中每人阅10份,再挑选一些录取,但是结果是这12个人仍然维持原榜,一个也没增加。于是,又有人上疏,称主考官与复审官专选北方举子中的劣卷进呈。传言说刘三吾与白信蹈曾到新考官的住所,叮嘱他们将最差的卷子呈给皇上。
复卷时,有的同僚主张更换几名,以迎合朱元璋的旨意,明摆着是朱元璋想平息事端,只要让北方士子再被录取几人就算了事,但张信阅卷后认为刘三吾(主考官)所取无私,坚持秉公维持原取。于是朱元璋生气了,这时候又有人说他们是故意选劣质的卷子查阅,不管真相如何,朱元璋要的是结果。于是下令刘三吾戍边,张信等弃市处死。张信也是状元出身。这件事中牵连的不止安阝一位状元。
为了这平息北方士子的激愤,朱元璋亲赐策问,取韩克忠、王恕、焦胜等六十一位北方举子为进士,时称“南北榜”,又称“春夏榜”。新科状元陈安阝、探花刘仕谔也因复审的试卷“不行明白,用笔批直,有惑圣览”被发配威虏充军。四月初二,又恩赐调回,刘仕谔被降为鸿胪寺司仪署丞。不久,又遭到御史的弹劾,认为过轻,最后都连坐被处死。
明惠帝朱允炆登基后,刘三吾再度被征召还京,复原职,主修《春秋大成》。说明刘三吾等人并没有徇私舞弊,恰巧这一届北方士子的水平就是不如南方士子,要是真的徇私舞弊,以朱元璋的性格管他是否年迈,早就杀了,何况后来朱允炆又任用他。这些人都是为了朱元璋的天下稳定而牺牲的。
其实已经有聪明人看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在复查的时候,增加一些北方士子就好了,但是既然仍维持原来的结果,不仅说明他们很正直,也说明这一届北方士子的水平确实不行。但是朱元璋最后还是亲自录取了一大堆北方士子。总要平息众怒。而那些弹劾,各种谣传的人,则是找准机会互相倾轧罢了。
朱元璋一切都是为了江山稳定,真相对他来说是不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