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宣城党史上的三个“中共皖南特委”

在学习宣城抗日战争时期及其以前的党史时,常常看到“中共×××特别委员会”“×××特别支部”(简称为“特委”或“特支”)等组织机构。从中国共产党一大到五大,党的组织章程中没有这样的设置,但当时地方上却有不少这类组织机构。这一般是地方党组织临时设置的,之所以加上“特别”二字,多数是因其负有特殊使命而在特殊而复杂的形势下开展工作(如组织暴动等)。

在这一时期,宣城党史上存在过三个“中共皖南特委”。

一、第一‍个“中共皖南特委”(1930.10-1932年春)

1930年9月,中共芜湖中心县委与相关群众团体合并,成立皖南特别行动委员会,以领导组织暴动为中心工作,隶属江苏省总行动委员会。随后,中央派王步文到芜湖工作。10月初,中共江南省委成立,在纠正“左”倾冒险主义错误的同时,决定在安徽境内建立长淮(蚌埠)、皖北(安庆)、皖南(芜湖) 三个特别区委员会。当月,王步文在芜湖将皖南特别行动委员会改名,建立了中共皖南特别委员会(简称“皖南特委”,又称“芜湖特委”)并担任书记。皖南特委上属中共江南省委领导,下辖芜湖、南陵、繁昌、无为、巢湖、含山、宣城、广德、郎溪等地党组织,约有党员700余人。特委机关设在芜湖市内北门城墙根某处民宅,后迁至三圣坊巷内居民宅。

1931年1月,中共皖南特委派谢××(老谢)和张宅中到宣城帮助恢复和建立党的组织。3月,中共宣城县委在孙家埠成立。谢××任书记,有党员70余人。县委驻孙家埠,先后属皖南特委、安徽省委(注:1931年2月15日成立)领导。6月,改属中共芜湖中心县委领导。

1931年底,由于宣城县委的工作已发展到邻近的宁国、郎溪、泾县、旌德等县,仍以县委名义领导各县,与实情不符。宣城县委于12月13日召开党员代表会议,决定将宣城县委改为“中共宣城特委”(简称“宣城特委”,仍属中共芜湖中心县委领导),书记刘文龙,领导宣城、宁国、泾县、旌德4个完整县及郎溪、太平、青阳、贵池、铜陵5县之1个乡或2个乡党的工作,党组织有1个县委、8个区委、9个支部,270多名党员,在宣城溪口还有一支30多人的红军游击队。

1932年2月,省委和芜湖中心县委被破坏,中共宣城特委与芜湖党组织联系中断,遂与徽州工委在工作上发生横向关系。这一年的冬季,宣城特委也受到严重挫折,一些主要领导人转移到旌宁宣山区(如书记刘文龙辗转到旌德江村、下洋、板桥)一带开展工作。

1933年1月,中共宣城特委向闽浙赣省委写信,报告宣城特委建立和发展情况,并请转报中央。同年12月,中共皖南特委交通员叛变投敌,冒充巡视员到孙埠,了解宣城党组织情况后向敌告密,宣城县委负责人被捕,宣城党组织遭到破坏。

由此可见,中共皖南特委应当在“1932年2月中共芜湖中心县委被破坏”后,也不复存在了。中共宣城特委从1931年12月中旬成立到1933年12月遭破坏,前后时间至多不超过两年。

二、第二个“中共皖南特委”‍(1932年底-1935年春)

1932年底,党中央考虑到屯溪位于安徽最南部,与浙江、江西相邻,是闽浙赣苏区通往上海临时中央局的重要秘密交通线等因素,同时应闽浙赣省委的请求,决定将皖南各县党的组织划归闽浙赣省委领导。不久,闽浙赣省委将原中共徽州工作委员会(简称“徽州工委”)改名为“中共皖南特委”,宁春发为书记。机关在歙县小练村。1933年5月31日深夜,该特委机关组织惨遭国民党屯溪保安团破坏,一大批党员和群众惨遭杀害,房屋被烧毁,特委活动无法继续开展。

1933年冬,为粉碎国民党的第五次“围剿”,巩固和扩大革命根据地,中共闽浙赣省委派省苏维埃执行委员、省总工会秘书长李杰三到屯溪,秘密重建“中共皖南特区委员会”,并任书记。特委机关设在中山正街(现屯溪老街69号)“合记春号”药店内,李杰三以该药店职员身份为掩护,秘密从事皖南党组织的领导工作。特委建立后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在16个县建立7个(后并为5个)中心县委、23个县(区)委,还代管浙西工作委员会的工作。

1934年12月,方志敏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即红军第十军团)入皖,在徽州柯村苏区休整时,接见并听取皖南特委、太平中心县委负责人工作汇报后,根据当时斗争的形势,对皖南新苏区工作作出了将柯村苏区立即转为游击区、改组皖南特委、成立皖南红军独立团等重要工作部署。紧接着,皖南特委召开扩大会议,传达了方志敏的指示,改组了皖南特委,红十军团第十九师政委聂洪钧留下担任特委书记,原特委书记李杰三任副书记。改组后的皖南特委及其机关即从屯溪迁往游击区。

这之后不久,红十军团离开屯溪,国民党当局加紧破坏皖南中共党组织,皖南特委领导人有的被捕遇害,有的被捕叛变,有的为躲避敌人抓捕离开皖南,特委工作再次陷于被动、艰难之中。

1936年4月,中共闽浙赣省委在皖、赣交界的鄣公山召开省委扩大会议,决定将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同时决定成立5个特委。其中,中共上浙皖特委(书记邵长河、副书记阙怀仰)领导安徽的广德、郎溪、宣城、宁国、泾县及浙江的孝丰(今安吉)、于潜、昌化(今临安)等8县的游击斗争。由于成立了上浙皖特委,原中共皖南特委自然消失。

1937年6月2日,上浙皖特委书记邵长河和上浙皖独立营政委李冬财带领特委武装在广德野鸡冲休整时,派出的买粮队员叛变,带领国民党三十四师一部包围了野鸡冲,战斗中特委武装被打散,邵长河负伤,逃出包围圈后改名隐蔽下来,李冬财在宁国黄瓜岭被捕,上浙赣特委也随之遭到破坏,活动停止。剩下的二三十名游击队员坚持在泾宁宣边活动,直到1938年春编入新四军。

三、第三‍个“中共皖南特委”(1938年4月-1943年1月)

这个“中共皖南特委”于1938年4月在歙县潜口成立,属中共中央东南分局(1938年11月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后改为东南局)领导,李步新任书记。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二次合作,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12月初,陈毅从南昌到祁门舍会山,向皖赣特委传达中共中央关于国共合作抗日的指示,并代表中共中央东南局将中共皖赣特委更名为中共皖浙赣特委,王丰庆、李步新分别任正、副书记。随后,根据陈毅关于迅速将红军游击队集中进行整编的指示,皖浙赣特委将李步新、王丰庆、熊刚、倪南山等率领的各地游击队,共300余人,改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

1938年1月,陈毅从南昌来到浮梁瑶里,改组了皖浙赣特委,由李步新接任书记。2月,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在瑶里召开抗日誓师大会。会后,根据陈毅命令,除留下一部分短枪队和留守处工作人员外,李步新率领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先行开往歙县岩寺。4月,编入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三营。同月,中共皖南特委在潜口成立,李步新任书记。此后,中共皖南特委的工作重心放在恢复皖南党的组织方面。

1938年8月2日,新四军军部移驻泾县云岭,中共皖南特委随军部迁入云岭,特委机关先后驻云岭附近的章村、肖家、白果树。其后两年多时间里,中共皖南特委和新四军民运工作队派出干部到宣城地区各地恢复和发展党组织,先后建立了3个中心县委(徽州、歙绩休太石旌、铜南繁)、15个县委(太平、旌德、铜陵、铜陵敌后沦陷区、繁昌、南芜宣、南陵、宣城、广德、青阳、泾县、泾南、泾太、泾旌太、旌泾)和泾旌太石埭中心区委、太平区委和绩溪特支,共有党员11345人(1939年统计)。同时,在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和民运工作队的配合下,还发动、组织皖南民众,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抗日救亡宣传活动。一批进步青年纷纷参加新四军等抗日武装,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

1940年12月,皖南新四军北移前夕,中共中央东南局决定撤销皖南特委,特委人员随军部北移。同时,为了保障皖南战略支点在军部北移后不丢失,利于日后开展共产党领导下的游击战,坚持领导皖南地区的地下斗争,另成立以黄耀南为书记、胡明为副书记的“中共皖南秘密特委”。特委设在休宁县,下辖4个中心县委,委员有胡明、孙宗溶、张伟烈、崔思权4人,分别兼任所辖泾旌太、南芜宣、铜青繁和徽州4个中心县委书记。

1941年1月上中旬,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事变中,李步新率部分干部突围时负伤,最终冲出敌人的重围,转移到江北无为县。1月20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重建新四军军部的命令。4月,中共中央华中局决定在江北新四军七师驻地无为白茆洲重建中共皖南特委,李步新任书记(兼长江纵队政委),黄耀南任副书记兼组织部长,张伟烈任宣传部长,同时将皖南秘密特委撤销。新的中共皖南特委成立后,坐镇江北,依靠巢无中心区,指挥皖南地区的工作。主要任务是尽快恢复和保持与皖南各地党组织的联系,保护党组织不受破坏,保护新四军家属及革命群众不受迫害,协助新四军流散人员突围。同时,批判了“不要政权、不搞武装”的右倾投降主义,提出了“打回皖南去”的战斗口号,领导皖南地区军民的对敌斗争和开辟抗日根据地工作。

1943年1月,中共皖南特委改称中共皖南地委,书记黄耀南,副书记梁金华。

参考资料:

1.《中国共产党安徽省宣城地区组织史资料》(1927.8-1987.11)第一章“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综述”和第五节“中共宣城特委及军、群组织”(1931.12-1933)、第二章“抗日战争时期”“综述”和第一节“中共皖南特委及政、军组织”;

2.《宣城地区党史大事记》(1919.5-1949.9),中共宣城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编,1991年4月;

3.《中共安徽省委首任书记王步文》,载《安徽日报》2011年6月12日A1版;

4.《安徽新四军人物卷•李步新》;

5.《皖南特委的峥嵘岁月》,载《黄山日报》2018年4月27日;

6.《中共芜湖党史大事记》(1919年5月-1949年10月);

7.《宣州烽火——新四军在宣州》,焦正达主编,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8年3月。

8.《中共皖南特委的红色印记》,载《党史纵览》2018年第12期,作者汪华红。

〔作者系宣城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

制作:童达清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