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影片结尾,李侠面对敌人黑洞洞的枪口,通过电码向延安的战友告别:“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伴随着电波图像和电报的滴答声,影片落幕。影片中的主人公李侠,其原型就是共产党情报战线上最优秀的无线电通讯工作者之一李白。
当一段段红色的电波,及时准确地传到党中央,当人民胜利的喜悦,及时准确地传到了白色恐怖区,一部电台,就像一支无形的庞大军队,扰得敌人坐立难安,这,就是永不消逝的电波。历史长河无声奔去,唯有爱与信念永存,李白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也如同电波一般,永不消逝。
今天,我要介绍的红波设备厂,就是生产先烈李白发报用的单机头发报机等电设备讯产品的军工厂。
1980年8月,上海市邮电管理局决定红波设备厂停产转产,职工245名全部回沪另行安置(其中,支内人员67名、分配调入人员178名)。留数名人员在泾县看护厂房。1984年,红波设备厂在皖南泾县的厂房,借给当地泾县县政府,并改为“泾川山庄”,作为作家等文化界开展活动的场所。同时,红波设备厂留守人员也全部撤出。
1985年3月,上海市邮电工业公司传达了上海市对后方单位的调整意见,并确定了红波设备厂调整方案,就是:红波设备厂人员安置,落实到目前所在的单位,所有待遇全都按所在单位的标准执行。党、团、工会的关系,可正式转入现所在的单位。
1985年7月,后方基地宣布上海在皖南小三线的调整工作开始,各厂厂房、设备,全部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人员全部撤回上海,由各主管局统一安排。此时,红波设备厂人员已安置完毕。1986年1月1日红波厂停止一切财务活动,公章封存。1988年10月24日按后方基地通知,撤销“上海红波设备厂”建制,公章上缴。
1985年10月20日在上海市电报局诸水涛副局长带领下,红波设备厂领导与泾县政府,正式商谈红波设备厂移交事宜,并起草移交协议。1986年3月18日,上海市邮电工业公司与泾县人民政府,在上海签订红波设备厂交接协议,并于7月30日得到市协调小组正式批准。红波设备厂厂房、设备等资产,全部移交给泾县人民政府。移交内容:包括各类资产净值60万元(含房屋建筑10500平米);补偿款2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