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古代权贵才有故事

古代封建王朝实现了大一统,政治上的江山稳固直接影响了历史的记载,很多史官不敢秉笔直书,只是记载了帝王将相的历史,像司马迁那样的史官也不能免俗。从史书中,人们可以窥到历史发展的痕迹,但也不能看得很全面,毕竟,梁启超说过:“二十四史一言以蔽之”之类的话,算是做了一次精辟的概括。从史书上来的故事也就没有平民老百姓什么事了,大多是些权贵们的故事。

好不容易有老百姓的故事,也是权贵的前身。譬如刘邦发迹之前的斩白蛇起义,刘备卖草鞋的故事,好不容易有了宋江起义的故事,但又被改写成朝廷招安,仍然逃不脱大一统的政治同化。就是有些包拯办案公正廉明的故事,也算是民间对于王朝律法的一种幼稚猜想,或者理想化追求,并非确有此事。况且,包拯包大人也不是平民百姓,而是一个开封府的府尹。

从民间采集歌诗的乐府机关也被文人士大夫们玩坏了,直接造出了乐府诗这种诗体。乐府机关消亡了,乐府诗的诗体形式却流传了下来。老百姓是不会写乐府诗的,只有文人士大夫人有此闲情逸致。况且,文人士大夫们大多属于权贵阶级。到了唐宋,写诗作词的文人大多和官僚沾边,写散文厉害的唐宋八大家哪一个不是官僚出身?有一个是平民百姓吗?当然没一个是。平民百姓是没有读书权力的,更不会做什么诗歌和散文了,就是把诗歌和散文摆到他们面前,他们也看不懂。那么,决定封建王朝历史走向的还是老百姓吗?当然不是,而是那些权贵阶级。

权贵阶级才配有故事,不管是曹操献刀的故事,还是青梅煮酒的故事,亦或是刘备白帝托孤的故事,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等等,大多属于权贵阶级的事,和老百姓无关。也就是说,虽然唐诗宋词可以写人之常情,但写作人之常情的作者都是权贵阶级人物,只是写给本阶级人物看的,老百姓读不懂。明清小说写的故事主角仍然是权贵阶级或者叫做前权贵阶级,毕竟一些草莽英雄最终会成为权贵阶级一员的。说到底,古典小说缺乏现实中的“小人物”刻画,而专注于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神灵鬼怪等的描写,比较原始,似乎都从英雄崇拜情节而来。

当时老百姓文化水平都不高,不能认识到革命的前途和意义,只会认为把腐朽的皇帝推下台我来做皇帝,没有想到是不是应该换换政治模式,当然,政治一词在他们的意识形态里也是不存在的,只会存在谁做皇帝的问题。于是,他们理所当然地就要获得话语权,而不是一直被漠视。而王朝政治的统治者们兢兢业业治理天下的目的就是要让封建统治江山稳固,福寿绵延,当然也缺乏对政治体制一成不变的警觉,整天陶醉于自己的故事或前朝名人的故事之中。皇帝还要大力倡导迷信活动,把自己打造成真的天子,还要说自己是什么神灵转世,以此欺骗天下百姓。宋徽宗自称道君皇帝,武则天自称弥勒佛转世等等,他们都在给自己造故事,也在用神权统治万民。

除了皇帝的故事就是臣子的故事,那些封疆拓土的传说,文人士大夫的雅好,大多被传得神乎其神。李广把箭射到石头里的传说,苏东坡吃东坡肉的雅好,以及和佛印斗禅机的故事等都被人津津乐道,其实有没有那回事已经不可查考。但老百姓愿意相信,毕竟他们没有被灌输科学世界观。

吴敬梓写《儒林外史》算是给一些汲汲于功名富贵的书生们立传了,但还是逃不脱前权贵阶级的套子。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算是给鬼狐仙怪立传,但里面总会有一个书生,让人生疑。倒是一些没有书生的平民老百姓的故事或者直接让鬼狐仙怪做了主角的故事更让人喜欢,也更少了功名富贵的气息。

其实,故事还是来源于民间。老百姓从来不缺少故事,而且大多保持了原汁原味儿,虽然语言有些粗俗,但还是颇有意义的。从民间来的故事让一些观民风者知道得失兴亡,也算是有些政治意义。只不过,这些故事大多已经上不了台面了。很多上得了台面的仍然是写权贵阶级的故事或者前权贵阶级的故事,让人觉得可叹可惜了。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