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司马昭父子竟能悟出“隆中对”,从而一统天下

我们现在看三国,知道“隆中对”对刘备的意义究竟有多重大,其一生,可以说都是以“隆中对”为攻略指南的。可谁曾想,五十多年后,司马昭和他的儿子司马炎,居然也能够悟出“隆中对”的思想,从而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大业。

公元259年,司马昭认为一统天下的时机已然成熟,便提出了“主动出击,消灭吴、蜀”的战略意图。

可在先灭哪个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群臣说先灭东吴,司马昭却力排众议,分析道:“如果先灭东吴,就必须要先打造战船,还要疏通水道,大概需要数千乃至上万人;而且南方多潮湿,大军南下势必会水土不服发生瘟疫。如果先灭了西蜀,然后乘着地理优势顺江而下,定能轻而易举拿下东吴。”

这一战略思想,跟“隆中对”完全就是不谋而合,只不过在方向上稍微改变了下而已。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曾分析:江东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司马昭或许会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但未必会知道刘备和诸葛亮的谈话内容。此时,历史出现了惊人的相似,刘备没有完成的“隆中对”,却被司马昭给继承了过来,稍加做了改变,为和其子司马炎一起,为天下一统做出了宝贵的实践。

后来果然如司马昭所料,也正如诸葛亮所言,益州主政之人十分暗弱,虽强盛但不知体恤下属百姓,在钟会和邓艾的合击之下,灭蜀易如反掌,就如当初刘备入蜀轻取刘璋一模一样。

接着我们再来看,“隆中对”中,荆州是个战略要地,失去了它,不管是往南还是往北发展,都将成为泡影。为此,当年的魏、蜀、吴三国打得是不可开交。

司马昭是如何对待此地的呢?他没去争夺,而是全力固守襄阳,先后启用了羊牯和杜预两位名将。襄阳的战略位置同样重要,距离荆州的首府江陵十分接近,大军可以沿着汉水直逼江陵。也就是说,只要固守住了襄阳,那么荆州就是他司马昭的囊中之物,此时不过是让东吴代保管罢了。

这一举措看似要比“隆中对”高明一些,但本质上还是没偏离的。

再后来司马昭病逝,其子司马炎取代曹魏建立了新的王朝,是为西晋。

司马炎一上位就按照父亲生前的战略构想,开始了灭东吴的战前准备。可是等一切都准备妥当,准备开打时,历史又一次重演了。朝廷又分成了两派,只有镇守襄阳前线的杜预,以及中书令张华主张灭吴,剩下的绝大多数由于后方鲜卑做乱,依旧反对出兵。此时司马炎如同当年父亲一样,力排众议,坚决出兵。

司马炎之所以全力支持出兵,除了受其父亲的影响外,更多的还是和“隆中对”提出的政权法统有联系。司马昭不一定知道“隆中对”,但司马炎应该知道。此时距离蜀汉灭亡已过去多年,陈寿早就随着刘禅归到了司马炎麾下,《三国志》也正在撰写,司马炎知道刘备和诸葛亮的谈话内容,也是有可能的。

“隆中对”提出的恢复大汉江山,可司马炎篡位后并未恢复汉室,而是令立国号。所以他一直担心自己的政权没有法统上的依据,天下人不信服。如果说他能够灭了东吴,就会结束国家数十年来的分裂格局,他就是英雄,他建立的西晋王朝自然也就成为了毋庸置疑的正统。

就连司马炎灭东吴的军事行动,都跟“隆中对”差别不大,除了方向上有所变化外。

公元279年,西晋的六路大军分别进攻了建业的外围六合、当涂,以及长江中游的重镇武昌、夏口和江陵等地;王濬和唐彬则率领灭蜀后所得的水军,由蜀地顺流东下,横扫长江。这和“隆中对”中“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战略构想惊人相似。

仅一年后,东吴就被灭国了,司马炎终于完成了天下一统的历史重任。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