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情况就像是一个微缩版本的西周,虽然不是分封,但是却好似分封一般,贵族有着自己的土地和军事力量,这也使得楚国的情况特别复杂。而就在华阳夫人去世之后,嬴政真正意义上摆脱了一切制约自己的力量,因此灭楚之战也是提上了日程。华阳夫人本身就是楚国人,她的存在给秦国内部安插了楚国的血脉,但是她的一死嬴政也是毫无顾虑。而当时秦国灭楚之战有着两种策略,分别来自李信和王翦二人。
李信
其中两个方案截然不同,王翦的意思是要拿出六十万大军南下,而李信却说只需要二十万兵马即可。按照李信的看法就是兵分两路,然后使得楚国首尾难顾。加上楚国的内部问题,很难集中兵力来抗击一处。但李信忽略了几个问题,楚国虽然是难以集权,但是地方贵族在面临外敌入侵的时候,为了保障自己的利益,会坚定地站在楚国的一边。也就是说楚国虽然难以再有建树,但是防守却不成问题,而且各个都会不留余力。
李信
而摆在嬴政面前的这两个方案,嬴政是丝毫没有犹豫就选择了李信的方案。理由很简单,王翦在灭赵的时候是主要功臣,如果再让王家人立功,那么王家会是秦国第一功臣家族。而对李信来说,李信战功也一样显赫,但是却每次都扮演辅助的角色,所以嬴政想要制衡王翦的同时,又要达到最小的成本换取利益,算盘打得不知道多响。
嬴政
事实上前期的战事如李信所料非常的顺利,兵分两路一路为李信亲自率领,而另外一路则是由蒙恬的父亲蒙武带领。这两路大军势如破竹,捷报连连,以至于嬴政情不自禁,坐着都要笑出声音。然而让秦国所没有想到的是,这不过是楚国的诱敌之计,随着李信和蒙武的不断深入,已经是陷入了楚国人的包围圈当中。
项燕
而主导这一次埋伏战的就是项羽的祖先项燕,李信的深入使得不得不在拿下的土地里安插自己的军队,然而李信这一次的军队只有二十万,也就是说李信不但是越打越远,还把兵力打得越来越少,最后的结果是主力军队不足,后方留守军队也不足。而失去土地的贵族即使是面对楚国放弃也不远轻易放弃属于自己的地盘,即使是丢了土地也在想着办法反扑。所以项燕拖延时间为后方争取机会,等到时机成熟一举出手,将李信和蒙武的二十万大军所消灭。
蒙武
这里的消灭还真的不是假话,成功逃难回到了秦国的只有七个人,其中还包括了两名主将,李信和蒙武。而这一场战斗的失败,是秦国历史上也数得过来的惨败,但嬴政能成为始皇帝,在于个人能力和胸襟,这一次的失败嬴政没有将责任全部算在李信的头上,反而是自己亲自去向王翦赔罪,并且表达了自己错怪的态度。就这样以实现王翦六十万出兵的条件下,王翦出山。
王翦
这里插一个题外话,那就是为什么王翦可以被视之为名将?名将的功劳并不在于说能征善战,而是说能贯彻兵法思路,没有奇淫巧技,只有出手即得。这一点还有一个名将也是如此做的,那就是赵国的李牧。(李牧十年一战定十万匈奴)王翦也是如此操作,在六十万大军南下之后王翦的选择是什么也不做,而为了消弭嬴政的疑心,王翦的做法是自污,不断的向嬴政索取钱粮车马,封底宅院。正所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王翦的做法就是让君王心安理得,自己意在财产不在天下,放心给我钱,我放心给你打。
王翦
王翦的智慧之深来源多年的战争和经验,这种生活的智慧也是我们所值得学习的。回归正题,王翦的做法就是自己不动,绝不犯错。等到对面先犯错,然后一举消灭。果然在长达一年的时间之中,楚国人自己先熬不住了。前面李信攻打楚国势如破竹所以全国同仇敌忾,各方势力不断的反抗。但是现在王翦把刀悬在你头上,但是迟迟不下刀,楚国人知道正面打打不过,防守又不知道王翦什么时候才来。果不其然楚国先行发动,开始向东撤退。谁知道王翦等的就是你动,随后也是将项燕主力军击败,这时候再是倾巢而出迅速占领楚国地盘。最后项燕被围困战死,楚国也正式灭亡。
但历史的奇妙就是在这,王翦或者说秦王嬴政在消灭楚国的时候,或许没有想到,战死的项燕后人,会是之后推翻秦朝的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