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秦国统一的“硬实力”和“软实力”

秦国的对外统一战略有三:

第一,把握时机,选择准确的打击对象,避免六国过早地联合起来对付自己,就是在自己不很强大的时候,要巩固好后方,练好内功;

第二,分化瓦解,远交近攻,交替运用刚柔两手,对远的和近的进行掌控,在近攻时,有外交和军事两手,“拒止介入”,防止远处的强敌介入,逐渐壮大自己,削弱对方;

第三,重点打击对方的人才,与此同时,瓦解敌国的执政团队,为最后军事上消灭对手扫清障碍。那么当对方的执政团队被消灭以后,人才没了,最后要收拾对方,找个借口就行了。

秦国的统一,一般都从商鞅变法算起。“六世之余烈”,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正好是六世,到秦王嬴政,统一天下。

在这个过程当中,除了商鞅变法带来的制度红利,我们看到,以都江堰、郑国渠为代表的水利,在秦公大墓里发现的铁制农具,都反映了秦国的经济生产力在当时有很高的水平。还有,我们看到的兵马俑所体现的它的军事实力。这些都是硬实力,实实在在的。

那么它软实力方面,比如说对外发展战略,对外交往上,至少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一个就是著名的远交近攻的战略,第二个是不拘一格的延揽人才。

从现在国际关系角度看,秦国在地缘政治环境当中比较好地把握了它的优势。从地理位置来说,秦国其实并不是处于中原。但是事实上秦国正是把握了这样一种地缘上的特色,早期的时候,和中原各国之间的接触并不是那么密切的情况下,它先发展大后方,先扩展自己的实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然后在获得话语权之后,再来展开地缘政治的外交。这种外交,就是远交近攻,就是和地理位置比较远的国家建立起一个比较平稳的关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能够一步一步地向地理位置比较靠近的这些国家展开博弈。在这些博弈当中,逐渐蚕食它们的领土。

另外一个就是它的同盟战略。远交近攻也好,合纵连横也好,都是用来拆散六国联盟的,至少在秦国吞并战争中,能有效阻止他国干预。首先,所有瓦解六国同盟的举措当中,很重要的是要争取齐国,即使不与秦结盟,至少要保持中立。

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当中,这种大战略的发展思路,是非常清晰的。当然这也非常得益于他所用的从六国过来的人才。这些人给他提供了很好的战略视角。因为六国的这些人才,对六国内部情况,有比较清楚的把握,在为秦国献言建策的时候,能够真正把握到六国的命脉所在,让秦国的统一大战略得以顺利地展开。

秦国一开始就在外交上和谋略上比较用心。所以一开始就在外交上和谋略上比较用心。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他一定要防止六国联合起来,这是一个重心。六国联合的苗头一出现,他就分层次的破坏他们之间的关系。

第二个就是他一定要破坏对方的重要人才。李斯写《谏逐客书》、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之后,《资治通鉴》里有一句话就讲,李斯献策以重金去收买六国的人才,不能用财收买的,那就用刺客,然后如果还不行,就施离间计,最后再以良将随其后,灭掉对手。打击对方的人才,把对方的人才收买、驱逐、消灭,让这些人不能在自己岗位上,为他们的国家效力。

这个做法很厉害,李牧、廉颇这类顶级军事人才,逃的逃、防止对方结盟、破坏对方人才这样两个战略对秦的统一至关重要。杀的杀。还有齐国也是,齐王身边的人都被收买了。总之,用了防止对方结盟、破坏对方人才这样两个战略。

为什么别人不懂这些战略呢?六国的谋臣也懂。你可以打散我的“合纵”,为什么我不可以破坏你的“连横”呢?六国也有人张罗类似的事: 你可以打我的人才,我也可以打你人才。所以第三个条件,这两个战略要发挥作用,还要六国自己国家的领导层比较昏庸,秦国的这些谋略才能真正起作用。魏安釐王就听谗言把信陵君排挤走了。

可见,只有六国的领导人昏庸,这样秦国的计谋才能起作用,你不昏庸,他的计谋也不起作用。所以在君主时代,领导人本身的素质过硬很重要。而这时候秦国相对来说,它运气也很好,秦孝公以来的国君,虽然有寿命很短的,但基本上都是明君。

秦王嬴政在打天下的时候,能够采纳各种谏言。秦孝文王、秦武王在位时间短,秦孝公、惠文王、昭襄王、庄襄王都是贤明的君主。离间信陵君就是庄襄王在位时。秦国的领导层,这一百多年来,总体上是比较精明的。再看魏冉,在秦昭襄王的时候掌政,颇为专权,但给秦国立了大功,秦灭六国的基础,吕思勉认为就是他打下的。

因此,战略是一方面,战略能不能落地起作用,还要看领导层是否贤明。战略是一方面,战略能不能落地起作用,还要看领导层是否贤明,同时对方君主是否“配合”。六国领导层比较昏庸,往往“配合默契”地帮助秦国实施自己的谋略。

比如,赵武灵王稀里糊涂,要把国家分两半,王位早早地给了二儿子赵荷(赵惠文王),后来又不甘寂寞,异想天开要分一半给大儿子赵章,弄得兄弟相残,国力大衰。

又比如,燕王哙要把国家让给子之,闹得国家都灭亡了。齐闵王也是,被苏秦忽悠了(也有说是苏代),最后被燕国乐毅几乎灭了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城没有被拿下。楚怀王被秦国骗到武关,客死异乡。

你看这几个国家的国君,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六国的管理团队,多数靠血统上位,比较昏庸。特别是齐国,经过那一次被燕将乐毅打击的战争,实力大损,再也无力与秦抗衡。所以这个六国的国君,包括他的团队都有问题。

再看战国四大公子,孟尝君重用的无非鸡鸣狗盗之辈,平原君不能识用毛遂这样的人才,春申君愚蠢地被人害死。四大公子中信陵君算是最强的,但是也被王兄排挤,本人更缺乏审时度势的胸襟气度。王族出身的四大公子,总体上不能跟秦国的客卿相比。所以秦国的这些战略,远交近攻也好,破坏对方的盟友关系也好,打击对方人才也好,之所以能够起作用,都是跟对方的管理团队比较昏庸有关。六国的这些管理团队,多数靠血统上位,四大公子都是王室家族的人。跟秦国不一样,“非功臣不侯”虽然是实行于西汉,实际上是肇端于秦。秦国的文臣武将,大多数是通过军功上来的。商鞅也是打了胜仗,收复河西,才被封为商君的。“非功臣不侯”虽然是实行于西汉,实际上是肇端于秦。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