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压根就没有造反,请不要看了《三国演义》就把什么“脑袋后面后反骨”当成真事,魏延只是做人高调,在进攻曹魏的方案上和诸葛亮不同而已,诸葛亮是稳健派,而魏延是激进派。你说识人之能,那是刘备的突出能力,对于魏延其人,刘备是十分信任的,并委以重任。魏延的地位仅次于关羽,比张飞的位置更重要,你说刘备对他看不看重?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三国志》
当时刘备为汉中王,大家都认为汉中太守非张飞莫属,张飞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但令大家想不到的是刘备把这个位置交给了魏延,大家对刘备的决定都表示很不理解,连张飞也没有想到。
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
刘备为让大家心服口服,就大会群臣,并问魏延说:“我把汉中交给你了,这么重要的任务,你打算怎么做呢?”魏延回答说:“如果曹操举天下之兵来进犯,我就替您挡住他的进攻。如果其他人带十万兵来,我就替您直接消灭他,把他带来的部队收编了!”刘备说:“你说的很好!”大家都没有说话,因为他们既没有实力,也没有勇气,张飞不得不承认自己做不到这些,因为张飞是猛将不假,但却不是个帅才,让他冲锋可以,让他运筹帷幄,看看他以往的表现就可以了。刘备信任他,但是不会因为信任就无视能力,把汉中交给张飞。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三国志》
北伐中原时,魏延想成就韩信一样的功绩,但是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不同意魏延冒险行事,为此,魏延的意见很大,但也只是发发牢骚而已。诸葛亮死后,魏延认为属于自己的机会终于来了,但是他突然发现他还要受杨仪这个废柴的摆布,他接受不了。
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
杨仪从来就和魏延处不到一起,很多人知道魏延有能力,因此对他都礼让三分,但是杨仪不惯他毛病,因为杨仪属于诸葛亮的近臣,自认为是诸葛亮的接班人,诸葛亮死后,认为自己应该有话语权,因此他和魏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魏延不是造反,只是想夺权,但是他失败了,不是因为诸葛亮的锦囊妙计,而是因为不得人心,虽然最后是被马岱所杀,但究其原因是他和杨仪之间的矛盾,才造成的恶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