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为何说鲍照是南北朝文学之大成者?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最乱的时期,这是一个战乱纷飞、国家不断分裂的时期。这样一个政权不断更迭的时期,无论对于百姓还是对于士人来说都是一个不幸的时期。但是,同时它又是一个幸运的时期。魏晋南北朝打破了两汉经学统治的地位,玄学盛行。玄学既源于老庄之道,又与之有所不同。玄学中又掺杂了佛理,因而玄学中思辨性极强。虽然玄风消磨了一代士人的意志,使他们从前人的家国情怀中脱离出来转而谈座说理,但是不得不说它也缔造了中国思想史上的辉煌,这是个思想家辈出的时代。这样一个思想活跃、精神生活空间广阔、文化环境宽松的时期,也为士人的个性意识的觉醒创造了环境。士人的个性意识的觉醒体现在文学上就是重抒情重形式的的追求。纵观魏晋南北朝文学,从建安文学、正始文学再到西晋文学,文学内容极其形式渐趋华美。到了刘宋以后,世家大族逐渐退出权力的中心,与之而来的种种人生感概也出现在文学作品中。而谢灵运的山水诗题材首先就表现出了这一点,由玄思转而抒情。至此,到了鲍照,诗歌内容中玄风影响消弭殆尽,抒情倾向复归文坛。而鲍照之所以被称为南北朝文学之大成者,有如下几点。

一、 乐府诗的成就

鲍照(414?—466) ,字明远,东海人。他出身寒门,人微而才高。鲍照早年因献诗临川王刘义庆,被擢为国侍郎,出任江州刺史。后曾任刑狱参军,所以世称鲍参军。后死于乱军之中,有《鲍参军集》 。鲍照又与谢灵运、颜延之并称为"元嘉三大家"。

鲍照的一生是与士族门阀制度抗争的过程,在当时实行九品中正制度的社会中,他的一生注定是郁郁不得志。然而,鲍照是渴望通过仕途实现个人价值,有着对及时享乐,建功立业的追求 。于是,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下,使得诗人的诗歌内容丰富而广阔,打破了魏晋南北朝浮靡繁艳的诗风。诗人的乐府诗继承了汉魏乐府的刚建朴素和南朝民歌的华艳浅俗加之诗人独特的情感和文采,给刘宋以来的乐府诗贯注了新的生气。诗人的乐府诗内容不再是空谈说理,言之无物了。他的乐府诗不仅有建功立业、及时享乐的人生感概还有抒写游子思妇弃妇的诗,对当时的统治者的横征暴敛、百姓的疾苦也有所反映。因此,鲍照的乐府诗对唐一代诗人也有深刻影响。

二、七言诗的发展贡献

在鲍照以前,成熟的七言诗是曹丕的《燕歌行》,整齐的七言句式,逐句押韵且节奏单一。七言诗发展寥落的原因有二:一是作者稀少。七言体一方面一直在民间流传,被认为是鄙俗的形式,并不受当时诗人所喜爱。颜延之曾讽之:"委巷中歌谣也"可见七言体当时的地位;另一方面七言体入乐较晚,对文人影响不是很大。两相作用之下,作者稀少。二是整齐的七言句式,句句押韵,格式化严重,不便抒发丰富变化的情感。从两汉经学脱离出来的士人学子自我意识的觉醒,使他们不愿受到任何形式上的束缚。七言体形式上的束缚也阻碍其发展。而鲍照在内容和形式对七言加以革新。他打破了原来的七言诗句句押韵,节奏单一,不够流转变化的弊病,在原来七言诗的基础上加以各种句式,改逐句押韵变为隔句押韵,形成了富于变化的七言歌行。诗人的七言歌行中流淌着诗人独特的情感经历和人生感叹,丰富了七言歌行的骨肉。鲍照的七言乐府《拟行路难》十八首是盛唐以前的七言乐府最高成就。自鲍照以后,七言体在南北朝文人中逐渐繁荣起来。

三、边塞题材入诗

鲍照是南朝最早的以边塞题材入诗的文人。这就拓宽南朝诗歌的内容,丰富了诗歌的题材。诗人的生活经历使他更为关注底层人民的生活。在魏晋士人普遍寻求谈玄论道,寄情山水的时候,他更关注边塞战争,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塞军民的思乡之情和战争带给人民的痛苦。鲍照的边塞诗数量虽然不多,但涉及的内容面广阔。从鲍照以后,梁陈的诗人普遍重视边塞题材,提升了创新意识,拓宽南北朝诗人审美范围。鲍照有名的边塞诗是《代出自蓟门北行》和《代苦热行》,这两首不仅反映了军士的勇猛、安邦定国的豪情,也反映了戍守边疆的艰苦。

综上所述,鲍照诗文既有继承前人的遗珠又有所创新之处,被称为南北朝集大成者不为过。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