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朱温为何能在梁晋争霸战中占优?李罕之、朱简等人投降是关键

在梁晋争霸战中,朱温的幸运并不只是李罕之突然带着潞州来降,就在那一年,朱简也带着陕州来投降了。

朱简此前的履历非常简单,因为他只是陕州王珙的小弟,其他内容几乎全部缺失。

关于陕州王珙的履历,这个说起来比较复杂,因为这事关王重荣、王重盈兄弟两系之间的利益交错;也关系着凤翔李茂贞、长安皇帝、河东李克用之间的纵横开合。

幸好省去这些内容,并不影响我们理解这段历史,所以就不多说了。

在这里,我们只需要知道,开始是李璠火并了自己的大哥王珙,夺取了陕州的控制权,并且选择了投靠朱温;随后朱简又火并了李璠,取得了陕州的控制权,依然选择了投靠朱温。

陕州节度使王珙,为人严酷,与其弟珂争河中,战败,其牙将李璠与友谦谋,共杀珙,附于梁,太祖表璠代珙。璠立,友谦复以兵攻之,璠得逃去,梁太祖又表友谦代璠。

朱简带着陕州投降,等于让朱温一下子把脚伸进入了关中、河中之间。这种战略价值有多大,我们可想而知。

朱简在五代中,实在称得上风云人物,因为在投降朱温后,朱简改名为朱友谦。朱温儿子叫朱友裕、朱友珪、朱友贞;朱简投降朱温后名叫朱友谦,这意味着什么,那也是显而易见的。

朱简投降朱温后,认朱温当干爹,并没有什么稀奇的,因为那个年代认干爹是非常流行的事。问题是,朱简后来投降了李存勖,又改名叫李继麟了;李存勖的儿子叫李继岌、李继潼;朱简投降李存勖后名叫李继麟,意味着什么,大约也是比较清楚的;虽然说朱简的年龄远大于李存勖。

关键是,后唐帝国只有三个人得到过丹书铁券,朱简就是其中之一,另两个得到丹书铁券的人,一个是后来取代李存勖的唐明宗李嗣源,一个是后唐第一权臣郭崇韬;朱简在后唐帝国的地位有多高,大家可想而知。

这真是时来天地皆同力啊。

李罕之投降也好,朱简投降也罢,都不是朱温运作出来的,甚至都不在计划之内,但他们就是选择了投降朱温。

有时候,人们看历史时,常常把目光集中在几个主角身上,于是总觉得其它人都是打酱油的。问题是,李罕之、朱简之类人物的何去何从,常常会对时局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朱温集团百尺竿头可以更进一步,先是李罕之带着潞州来降;随后则是朱简带着陕州来降。

朱温集团由盛转衰,先是丁会带着潞州投降了李克用;后来,则是朱简带着陕州倒向了李存勖一边,一切似乎就是历史的轮回。

许多时候,人们看历史时,常常会把目光集中在几个主角身上,于是总觉得他们的成功失败,完全是他们主观努力的结果。问题是,许多成绩,常常是不请自来的。

最简单而言,李罕之、朱简投降朱温,似乎绝不是朱温运作出来的。当然了,丁会、朱简倒向了李克用父子,似乎也不是李克用父子运作出来的。

虽然说,任何时候,胜利者总与他们的正确决策分不开,失败者总与他们的错误行为分不开。问题是,历史的发展、变迁,总有许多人力不能左右的内容。

李存勖如果在前蜀灭亡后,马上死了,那李存勖的历史形象就完美了。因为以李存勖当时的成就去看,李存勖活着,肯定能很快统一天下,更能吊打契丹,什么恢复汉唐盛世,肯定不在话下了。

问题是,李存勖多活了两三年,人们只能说,李存勖后期糊涂了;否则,他后来的失败如何解释呢?

其实,伟大的历史人物,在关键时候该死不死,通常都是这种结局。李存勖只是比较经典的一个人物。类似的人物还有唐玄宗。

如果唐玄宗在安史之乱前死了,那人们说起后来的军阀之乱,难免会说了,如果唐玄宗不死,肯定不会发生这种事。因为以唐玄宗此前的表现去看,人们肯定会说,如果唐玄宗活着,哪会有后来的事?

问题是唐玄宗该死不死,所以人们只能说,他晚年老糊涂了,所以昏招一个接一个,如果没有他,哪有后来的事呢?

类似的人物还有苻坚,如果在淝水之战前苻坚死了。那人们难免会说,如果苻坚不死,肯定会如何如之何了。因为按当时的情形,谁能想象如日中天的苻坚会突然败得那样惨呢?问题是苻坚该死不死,人们只能说他骄傲了;更会说如果王猛活着,就会如何如之何了。

我这里一再说,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并不是在宣扬一种神秘的思想,而是想说,社会、历史的变迁是由千千万万人共同决定,并不是某个大英雄能只手托天、改天换日的。

因为各种机缘,英雄人物站在了大家的合力交汇点上,自然是无往不利;人们除了赞叹他神功无敌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问题是,因为机缘巧合,建立无数功业的大英雄,突然站在了大家合力交汇点的对立面,人们除了说他后来脑袋让驴踢过外,还能说什么呢?

总而言之,牛X无敌时,以非常弱小的力量,也能叱风云;后来失败时,拥有时代最强大的资源,却是莫名其妙的一败涂地了。

陕州突然倒向朱温,多少有些可遇不可求。因为陕州突然发生兵变,并不是朱温运作出来的,甚至都不在朱温计划之内。

关键是,就算陕州发生兵变,陕州也有上中下三策选择啊。比如,他可以继续保持独立,也可以选择倒向李克用、或是李茂贞啊,并不是一定得倒向朱温一边。

事实上,朱简倒向朱温后若干年,忽然觉得跟着朱梁集团干不划算,直接又倒向了李存勖一边。朱梁集团后来越来越衰弱,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简带着河中倒向了李存勖一边。

当然了,我们细分析下去,朱简开始倒向朱温一边,后来倒向李存勖一边,肯定都有着足够的理由;甚至和朱温的努力分不开,但它多少是可遇不可求的。但是不管怎么说,李罕之、朱简的投降,让朱温在北方争霸战中,又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

朱温的幸运并不只此,在朱简投降朱温前,幽州刘仁恭进入了全盛阶段;而且大有席卷河北的架式。

幽州刘仁恭突然崛起,对朱温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在朱温称雄中原前,幽州突然这样强势,对朱温自然不是什么好消息,相反这实在是一个坏消息。

现在朱温称雄中原,正愁找不到向北扩张的突破口,幽州刘仁恭突然崛起,自然是马上就有了突破口。

因为面对幽州刘仁恭席卷河北的架式,河北各大军事集团都是一片惊恐,于是开始进一步倒向朱温。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