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一个新的王朝开辟,肯定不会只是皇族更迭,那些世家大族同样面临着大洗牌,跟随新帝打江山的文臣武将们,等的不就是这么一个“从龙之功”吗?但是古往今来无数教训告诉我们,从龙之功并不是那么好挣,很多开国帝王在大业已成后,第一个选择清剿的就是那些开国元勋。
这些元勋功劳太大,随时都可能反扑一口,动摇新创立的王朝,因此有了吕后与萧何哄骗韩信致其身死,有了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有了朱元璋“明初四大案”,有了各种“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故事。
面对这种情况那些满是功勋的大臣们要怎么办?不如来看看今天这位大将军是如何做的。
王翦,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乃是秦国一统六国的最大功臣,秦国最大的对手楚国就是他拿下的;并且不仅王翦自己有能耐,他的儿子王贲也很是不俗,灭燕、灭魏、灭齐都出自他手,可以说这对父子在军中树立了绝对的权威。
但如此卓越的地位并没有让王翦父子就此迷失,早在出兵伐楚之际王翦就已经领悟到了这一点,同出于秦国的另外一位战国四大名将武安君白起就是前车之鉴。王翦知道如果真的打下六国,那么自己很可能会因为功高盖主而被秦始皇除去,因此他开始了自污之路。
在战国末期,秦国碾压六国的局面已经形成,当时其他国家全都没有跟秦国的一战之力,除了楚国。春秋时期,楚庄王治下的楚国乃是当时最为鼎盛的诸侯国,虽后来因诸多原因楚国消沉了一段时间,但随着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楚国再度强盛起来。
如果不是因为吴起变法触动了楚国贵族们的利益,最终被乱箭射死,变法也无疾而终,战国七雄中能笑到最后的还真不一定是秦国。楚怀王时期由于张仪“诈楚”事件,楚国开始衰落,但由于秦、楚两国的世仇,在面对秦国时楚国丝毫不让,甚至打出了“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口号。
秦始皇亲政以后开始了对六国的征伐之战,由于多路出兵,秦始皇自然希望能够以最小的兵力获得成功,于是就召集群臣相问,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兵力?老将王翦表示:“非六十万人不可”,年轻的李信则更加自信,认为“不过二十万人”便可拿下楚国。
秦始皇一听,这一个六十万一个二十万,很明显是王翦已经老了,不行了,所以让李信带兵二十万出征。事实证明姜还是老的辣,且楚国虽然衰落,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更何况还有项燕这等名将在,没多久就通过诱敌以弱引得李信步步追击,使得秦国大败。
惊闻败仗的秦始皇这才明白,有的时候兵力是不能省的,楚国也不像自己以为的那般好打,只能又将王翦请出。王翦虽然拿了兵权带着六十万大军出征,但他明白让骄傲的秦始皇低头本来就不是一件好事,待六国战乱平息后很可能就到了自己的清算之时。
为了保命怎么办?自污呗,于是从接到命令准备出征开始,王翦就不停地向秦始皇讨要封赏,表示自己已经这么大了,很可能出征就此一去不回,所以又要房子又要提拔子孙后代,看得秦始皇哭笑不得,只能安慰道:“将来我们可是要一起共享天下的,老将军何必担忧这点财物?”
王翦一听这“共享天下”心中更是嘀咕,敢跟上位者共享天下,是嫌自己死得不够快吗?因此并没有放弃,而是一直讨要封赏,甚至在蓝田关处,即将进入楚国境地的时候连发五份奏章,表明了就是以攻楚为要挟,非得讨得好处。
王翦这动不动要封赏的行为引得众人议论纷纷,民间都在说他是个贪官,就连自己的部下都多有鄙夷,跟他表示:“这即将开战,老将军还是一心想着要好处,着实过分了点,如果真的拿下楚国再去找秦始皇要好处,不是名正言顺吗?”就差明着抨击王翦,说他功绩还没拿下,就只先想着好处了。
面对这些手底下的亲兵,王翦明白要是跟他们不解释好这件事,可能攻楚的时候还真会比较麻烦,因此叹了口气表示:“我这是为了要钱吗?我这是为了身家性命啊!”部下们听闻都很不明白,要钱怎么跟性命扯上了关系?
王翦见状只得细细解释:“大王本就多疑,我如今领军六十万,又有战功在身,如果拿下楚国在民间的声望势必高涨,必定会引得大王忌惮。因此我只有通过这种方式落实我好财贪权的名声,表示我只求钱没有拥兵自重的打算。”众人一听这才如梦初醒。
关于这段故事在《史记》中有着明明白白的记载:“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乡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果然,在秦始皇一统六国后,王翦急流勇退安心当了个富家翁;王贲也没在朝堂上呆多久,泰山封禅后便没了踪影,就此低调了下去,但也保住了一家性命。后来再听闻王家消息已经是秦末农民起义时,王翦的孙子王离率兵抵抗,最终被项羽所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