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1402年朱允炆如果不逃跑,而是坐在宫中等朱棣,朱棣敢动他吗

建文四年(1402)年的6月13日,朱棣已抵达金川门下,曹国公李景隆与裕王朱橞大开金川之门降了朱棣。而与此同时,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掀起熊熊大火。当火势扑灭之后,仅剩了几具烧焦的残骸。

根据当时太监的说法,他们就是建文帝及其皇后,长子的尸体。 但是谁也不能肯定建文帝是否是真的被烧死了,因此朱允炆的下落自此也就成了谜团。即使是在官方所载《明史》之中,关于他的下落也有两种说法。其一就是:

“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

其意就是建文帝确实是在那一场大火之中死亡。然而另一种说法却与其完全相反,一些历史学家都说他可能是乔装成了和尚逃离南京了。这也就是其二: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

可以说,《明史》记载之中的不确定给了大家太多太多的想象空间,以至于这场叔侄厮杀的最终结局也变得如此令人浮想联翩。也许,这一对有着血缘关系的叔侄之间,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残酷血腥呢?

但我们今天的话题,其实不是什么朱允炆下落之谜这样的。而是要扒开那已经结成疤,又经历过数百年时间疗愈伤口,直面那鲜血淋漓的皇位之争。朱允炆的消失将这个伤口掩盖,可若是他没有逃跑或消失的话,朱棣会动他吗?

我们可以先从反面来思考一下,那就是朱棣不杀朱允炆的后果。作为一个带领军队几乎将大半个江山打下来的叛军领袖,朱棣不杀朱允炆的话。那就等于是将自己的头颅往朱允炆的刀下放。

因此,如果不杀朱允炆的话,朱棣只有两个选择。一就是废建文帝自立。二就是将建文帝作为傀儡拥戴,自己做摄政王。而两个办法,在历史上都是有原型的,且原型都是同一个人——李渊。

其一废建文帝自立的话,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随后弑兄囚父。尊李渊为“太上皇”,登基为帝。但这个情况不能往朱棣和朱允炆身上套啊,人家是亲生父子,子克父本就是不被世人所接受的,更不用说是弑父了。

因此,即使李世民再怎么的不喜欢李渊,忌惮李渊。内心的亲情,以及社会伦理让他必须好好供着李渊。朱棣供一个比自己年龄小、辈分小的侄子?怕不是脑子进水了?

而其二,拥戴傀儡皇帝?大业十三年(617)的十一月份,李渊攻入了隋朝都城大兴,将拥戴了隋炀帝之子杨侑为帝。但后来仅仅只过了一年,也就是公元618年,他便逼迫杨侑禅位,自行称帝了。

当然,最有名的例子还是魏公曹操也曾“挟天子以令诸侯”多年,但最终也还是废天子而自立了。这换算到朱棣身上,即使是叔侄也不会例外。因此,他何必多此一举呢,直接上位不更好吗?

毕竟他比起造反的李渊和“忠臣”曹操来说,他可是有着名正言顺上位的理由,毕竟他是正儿八经的龙子凤孙啊。因此,在朱棣天时地利人和全部都拥有的情况下,他是不可能将其拱手让人的。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建文帝朱允炆正儿八经坐在王位上等待朱允炆的话。这叔侄俩必定不是温情脉脉的互诉衷肠,而朱棣取而代之也是必然的事情。但以朱棣的多疑,朱允炆也必然不会真的就自在潇洒了。

因此,朱棣即使不杀建文帝,软禁和监视也是免不了的。找个借口暗杀什么的,也不是没可能的事情。毕竟那些被赶下皇位的皇帝,比如秦二世胡亥,南唐后主李煜,徽钦二宗等又有什么好下场呢?

因此,朱允炆的脑袋还是十分清楚的。毕竟比起各种各样的不可知的侮辱,或者战战兢兢一生。干脆自杀或者是逃走,那是痛快多了。足够幸运的话,朱允炆也许真的是逃走了,平平安安过了一生。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