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在《史记》里面有过论述,这是目前评述最详细的,不多说,战争过程也就这样,廉颇选择丹河防御是最佳选择,并且构筑了纵深防御,导致秦军无法进军,后勤承受非常大的压力。其实,赵国此时也承受了巨大的后勤压力,对峙的结果是双方都扛不下去了,都想解决这个问题,所以赵国动用了赵括希望通过进攻打破局势。白起也是,只不过白起更高明,通过一系列的运作包围了赵军,廉颇是看清楚这一点,就是耗死秦军,打死不动,但是国情不允许,所以他被撤换了。
赵括为了进攻,将防线后的军队向前聚集,秦军才有了机会,赵括是为了执行赵王的战略部署,同时,他在四十六天的断粮时间里,赵军没有崩溃,反而能够成建制的组织突围,直到赵括战死才全军崩溃,可见赵括的领导力不是那么差。相反,他当时更换廉颇的将领才能够对军队实施有效的控制,直到自己战死,这个事情赵括就是背锅侠,只不过白起太高明,战术迂回太出乎意料。所以,白起是名帅,廉颇没有战略大局观,顶多算个名将,赵括能力也不差,但是被白起和廉颇彻底掩盖,话说回来,即便不换赵括,赵军能支持多久恐怕也难说。
退兵容易进军难,都是山地,易于防守不易于追击,不知道什么地方会有埋伏,就和白起一样突然包饺子,不会贸贸然突进。至于赵括,三个决定性错误已经说明他的水平了。不重视后路,不重视后勤,被包围后不是立刻突围而是就地等援兵。要知道形成包围圈总是先松后紧,修筑防御工事也需要时间,而且给养有限,越到后面越是难突围。啥都不干等援兵,说明他已经六神无主,不知道该干什么,被动的等待别人帮忙。如果说四十多天赵军没投降是他水平高,都自相残杀吃人肉了。他一个人没法带几十万,他是将门之后,父亲留下的大批部下门客才是领兵的基础,他上手就撤换了廉颇一系的大批将领,用这些人替他管理军队,与其说他水平高还不如说这些人没放弃。
分析换帅,就要分析大环境。廉颇坚壁清野战术不可否认,但是他低估了秦国夺取上党的决心。到换帅时候秦赵两国经济基本崩溃,粮草方面巴蜀平定加上关中两大粮仓略好于赵国,粮草耗尽,也是死。廉颇只看到眼前,但是赵王看的是全局。后期赵括被迫出征,廉颇的龟缩战术也让赵括士气全无,而秦人上下渴求一战),野战中赵国兵种不占优势。不能不说白起用兵的大胆和想象力,用赵军的百里石防线来反包围赵军,从进攻方变为防守方,利用后勤活活困死了赵军,这是历史上罕见的战例,并且也是非常的危险,如果赵军的后援能够稍微强一点,就把秦军的突击部队包在里面!这种战术,本身也是九死一生,只能说白起用兵,鬼神莫测。
长平之战是"添油战术"积累到赵国四十万大军对垒秦军的,以赵国国力,根本支持不了这个规模的战争多久,因为支持四十万军队的民夫和运输消耗的粮食都是天文数字。赵国军方第一人赵奢已死,廉颇只能做到稳如老狗,但是赵国耗不起,赵王想要速决,只能换将,赵军的制度下,换谁都不稳,只能用赵奢的儿子,很多副将都是赵奢提拔起来了,大军不想乱就没得选。赵括实战经验少,热血冒进,白起巧用穿插包围,把赵军补给线截断,然后外围的赵军还能怎样?秦军围点打援,饿死被围的,打死来救援的,大秦锐士天下第一,正面扛稳赢不输。所以外围的赵军只能守好关隘,被围的只能自救突围。从秦攻赵开始,赵必败,只是怎么败而已。主要是赵国根本没有下决心与秦国死磕,只想着打一仗双方和谈收手,不想和秦国鹬蚌相争,给其他国家渔翁得利。而秦国真的是不管那么多,王朝兴废,在此一举!
伤敌1000自伤800,秦军当时的战力比赵军勇猛多了,不是一个名将所能改变的!廉颇当时就是因为试探性的打了几仗觉得刚正面必败,所以坚守不出看看有什么秦军漏洞可钻,并不是怯战!就是后来兵圣韩信也不敢跟项羽刚正面!赵括大家都觉得冤枉,个人认为赵括只能担任将军冲锋陷阵,不配做一个统帅,因为四十万大军全军覆没,他有不可推卸责任!赢就是赢,输就输输,后人找一万条理由也不能抹去他功败垂成至四十万人马全军覆没最后导致赵亡的事实!长平之战按照廉颇的战术,因为秦兵素质超过赵兵,不宜出战,要长期据守坚固防线,冷兵器时代攻城很难,到时候秦军因为千里远征肯定粮草不济自动退却,赵军就不战而胜。实际上因为秦军国力强大粮草源源不断,而赵国几乎国力耗尽,赵王只能派赵括出战,希望一举成功,否则也是慢慢死,廉颇也不行。
赵国的国力已经耗不起了,才换赵括速战速决,秦王秘密换将白起,严令泄密者斩,表面上秦将依然是王龁,每个将军的作战风格不同,应对措施也应该不同,赵括是被秦王阴了,秦王亲自出面招兵买马安排后勤保障,赵括孤军奋战,没见赵国提供援助的任何记录,赵括的对手是秦王,以孤军对战整个秦国,不败才怪呢。我们不能说责任都在赵王和赵括身上,是国力决定了,谁要先打破僵局。因为当时赵国北有匈奴,南有虎狼之秦。年年战事,使赵国已经无法再支撑廉颇的防御体系。而秦国虽然压力也很大,商鞅变法后的秦国,秦国的综合国力是任何一国无法比的,再加上李冰建造都江堰,使天府之国的巴蜀有源源不断的粮食运往战区。所以历史的偶然也是必然,所以赵国必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