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管饭公子孟尝君:门客三千,风光背后是失败的管理

战国四大公子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孟尝君。《水浒传》中的柴进便被称为小孟尝,由此可见要做孟尝君,必不可少的便是雄厚的家财与较高的社会地位,就像柴进是皇族的后人,孟尝君也是齐国的公族,本身拥有封地,这为他招揽人才提供了必要条件。

然而,如果把孟尝君的门客三千比作一家公司的话,孟尝君的管理制度是非常失败的,他从未制定一个系统的人才标准,手下的人才从精英权贵到三教九流无一不包,就是说孟尝君招揽门客不看地位出身,甚至只要会鸡叫会偷东西,他都能收留。

这就导致孟尝君不仅在秦国混不下去,在齐国也被视为眼中钉,孟尝君拿老爹资本创业非常失败,公元前284年,齐湣王死,继位的齐襄王畏惧孟尝君,只好一边在心里骂他一边和他搞好表面的工作。

但孟尝君一死,他的小江湖国薛邑立即被灭掉,他的儿子可没一个能达到他当年那种事业高度(至少孟尝君的名声是打出去了),颇有一种无处话凄凉的感觉。孟尝君的管理到底失败在哪儿呢?

首先作为一个管饭公子,孟尝君原本就拥有比常人高的地位,他的爵位是从父亲田婴那里继承,田婴虽然对小妾瞒着自己生下这个儿子有点不乐意,但孟尝君表现出早慧之后,田婴便对他改观了,那么孟尝君成长过程中必定因为父亲的另眼相看得到了不少好处。

这种成长表现在他继承了薛邑封地后,就颇为自信地招揽诸多诸侯国的人才,即使对方犯了罪也能收留。一般人会觉得这是因为孟尝君这个人礼贤下士,但请注意,就算是秦孝公那样求贤若渴,面对滔滔不绝大谈圣王之道的商鞅,也非常不耐烦!

因为秦孝公的目的很明确,他就是要让秦国富强啊!所以他需要的人才有明确标准,必须是有实际强国之能,不只会大谈特谈仁义的,如果孟尝君对自己未来想要做的事也有明确的目标,为何招揽的门客连犯罪的人都有,如此不挑?

最大的可能,就是孟尝君在花钱买名声,然后去争取更高的地位,名声一旦打出去,有人说他好,自然就有君王愿意任用他,这也是为什么门客冯谖把孟尝君的债券一把火给烧了,孟尝君原本还很愤怒,但听冯谖说这样是为他买人心后,立刻就平息了怒火。

事实证明,孟尝君的策略起到了一定效果,年轻的秦昭襄王为了稳固自身地位很想招揽贤能来秦国当自己的左膀右臂,于是孟尝君就被召唤去了秦国。

但不知道为何,孟尝君在秦国很快就与秦王发生了信用危机,

“齐湣王二十五年,复卒使孟尝君入秦,昭王即以孟尝君为秦相。人或说秦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

这段《史记》中的记载相当奇怪,简单来说,秦昭襄王费了好大力气才把声名远扬的孟尝君弄来秦国,可随便来个人跟他说句话,他就打算杀孟尝君,要杀也不痛快点,非要把他先关起来,然后孟尝君手下不起眼的人才就发挥作用了。

一个是“狗盗”去盗取库中的白狐皮,一个是“鸡鸣”学鸡叫叫开了函谷关的门,可秦国法律相当严苛,上下有序,函谷关的军兵为何如此大意呢?秦昭襄王再怎么不济也是一个国的王,居然可以任由小小的门客盗取府库里的珍宝?

完全有理由怀疑秦昭襄王就是故意考验孟尝君,结果孟尝君面对考验很失败。不仅如此,孟尝君的人才由于江湖气太重,在路过赵国时还制造了一场杀死数百人的血案才离开,一切只源于孟尝君被人嘲笑了身高问题。

平原君对此置之不理。至于孟尝君的态度,他自然是支持门客这样做,否则只要他能开口阻拦,门客不会轻易地动手。可见,孟尝君的宽广胸怀是吹出来的,招揽门客不分身份甚至不看具体才能,真正的目标是为了把名声给推销出去。

除了搞好推销,孟尝君的事业并没有明确规划,所以他一会儿想去秦国为相,一会儿回到齐国又积极策划攻秦,一会儿又威胁到齐湣王,不像赵国平原君招揽门客之余始终谨守臣子本分,孟尝君的江湖气息太重,根本不适合作为创业者,倒是更适合守着老本吃饭。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