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前,陈胜吴广不堪秦朝暴政,揭竿而起,他们仰天长啸:“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这句口号流传千古,凝聚了古代人民和封建贵族之间的矛盾,更鼓舞着一个又一个草根出身的人朝着那至高位置奋斗。
封建登基制度呈金字塔状,本质上是由底层大基数民众的劳动,来供养上层极少数统治阶级的制度。
所以,历朝历代皇帝封王封侯,那都是十分谨慎的,生怕影响了自家江山。
历史上有一个王朝,在存续的十四年间,一口气分封了两千多个王侯,一万多个丞相。这听起来实在是让人瞠目结舌,大呼荒唐。
这可都是事实,并非杜撰,这个真实存在的王朝就是太平天国,历来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呈现极度的两极化,有的推崇它反封建的积极性,有的批判它的愚昧。
但是,两方都不得不承认的是,太平天国官职系统的混乱,甚至很多人认为,混乱的官职系统是太平天国灭亡的一大原因。
前期的王
一般来说,要当王侯是极其困难的,要么赢在起跑线上,出生在王室,那天生就有封王的资格,可以说是人生赢家了。要是先天没有占到优势,就只好后天努力了,比如慧眼识英雄,找个开国君主效劳,为新王朝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这也是个法子。
不过,就算满足了这两项条件,也不是说就一定可以裂土封王了,统治者在这个问题上都十分小心翼翼,有明一朝不过二十几位亲王罢了,清朝亲王数量与明朝相比只少不多。
所以,这样对比来看,太平天国的二千多个王爷就更加荒谬了,而且太平天国的寿命极短,只有十四年,十四年时间就封了这么多王,真正是骇人听闻。
事物都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太平天国也不是一开始就有二千多位王爷的,最初太平天国只有一个王。
某种程度上来说,科举制度其实是封建统治者的维稳工具,避免读书人生事,不过,考上的人喜气洋洋,无事发生,落榜的就未必如此了。
唐朝末年,黄巢科举名落孙山,他选择了发动起义,几乎动摇唐朝根基,洪秀全也是个不得志的读书人,一次发烧后,声称自己是上帝之子,以此为基础,广收教众,为起义做准备。
一开始,洪秀全主要在广西地区吸引教众,当时底气不足,还没称自己是王,也没封王,后来,家大业大,太平军攻下武宣县东乡,洪秀全正式成为天王,封手下得力的杨秀清等人为五军主将,这会儿洪秀全是太平天国唯一的王。
这一局面很快发生改变,太平军进军永安,接着就是“永安封王”,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最后一个就是翼王石达开,太平天国建立之初,就只有这六个王了。
这六个王在后期的征战中还有所损失,冯云山和萧朝贵先后死去,空出来两个王位,此时太平天国只有四个王。
封王乱象
缺了两个王,自然得补齐,到了1854年,秦日纲被封为燕王,胡以晃被封为为豫王,这两位封王也是实至名归,没人不服的,因为他们对早年太平天国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看来,这时封王还是比较有讲究的,王侯的名号不是见人就送的玩意儿。
天京事变发生,太平天国统治者内部的矛盾爆发,韦昌辉和秦日纲在洪秀全的唆使下,杀了东王杨秀清,剿灭了他的兵马,洪秀全见自己集权的目的达成,就又反过来处死这两个工具人。
不过,他没有想到,这次是因小失大了,翼王石达开看破了洪秀全的心思,心灰意冷之下,带着自己的十几万兵马出走,这一举动使内耗后太平天国虚弱的国力雪上加霜。
石达开把太平天国的一部分人才都带走了,太平天国缺乏人才,难以运作,洪秀全开始初步地大肆封王。
但随着太平天国大势已去,节节败退,为了激励士气,洪秀全又把主意打到了封王上。
据记载,同治元年也就是1862年起,太平天国首都南京城里的王爷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达到了惊人的九十多个,不过,洪秀全没有见好就收,而是一路继续封下去,最后就造成了两千多个王的乱象。
一万多丞相
太平天国建朝之初,由于把自己与清朝做区分,各项制度都重新设置,他们采纳周礼,建立六官官制,因此就有了六官丞相,这其中又分了正,又正,副,又副,所以太平天国早期就有24个丞相。
这24个丞相是固定的,到了太平天国后期,又在这之外设置了恩赏丞相,左右丞相,殿前丞相,职同丞相等,按照比例估算,一支500人的太平军里,就有10个丞相,总计50万人的军队里,那就至少得有1万人的丞相。
在太平天国后期,丞相摘下了百官之首的光环,成为烂大街的存在,为了加以区分,就只好在丞相之上再加爵位,乱上添乱,这无疑给本就混乱的吏治系统增添了负担。
小结:
太平天国统治者为了刻意和清朝划清界限,极力避免借鉴清朝的相关制度,而是选择了发挥想象力,自己创造。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可以说是集封建制度成果于大成,拥有一套完整的官僚体系。
如果太平天国当时真的借鉴了清朝,说不定还可以避免乱象,壮大自身,不会坚持了短短十四年后就亡了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