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他45岁才开始当县令,此后却连升11级,康熙还亲自为他题碑文

于成龙:“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字北冥,生于明末清初,曾被康熙赞为“天下廉吏第一”。

被皇帝夸奖的人,应该是从小就有优异的才能,出类拔萃的,可于成龙的仕途并非这么一帆风顺。

明朝落榜举人

崇祯十二年,秀才于成龙前往应举,意外间发现主考官员受贿,为人正直的于成龙见了心底愤慨不已,在考卷上大力抨击此事。

结果可想而知——一塌糊涂,本有才华高中的于成龙,这次只得了一个副榜贡生。在中国古代,乡试中,秀才考举人,考中举人的进正榜。落榜的人中成绩比较不错的,可以列入副榜,有机会进国子监继续读书深造,如果进了国子监,就成了贡生,合起来叫副榜贡生。(《清史稿》记载:“于成龙,字北溟,山西永宁人。明崇祯间副榜贡生。”)

于成龙厌恶官场的腐败,放弃了这次进京会试的资格,以赡养父母为由,想要与官场断绝联系。

但那时的文人,不参加科举,是没有什么出路的,于成龙被现实逼迫得最终仍然又回到了科考之路。

明朝秀才参加清朝科举

于成龙再次参与科考的那段时间,正是明清政权更迭的时期,由于有对汉族文人压制的政策,于成龙多次参与考试都名落孙山。

可惜,“屋漏偏逢连夜雨”,他的家中又生了变故,于成龙又一次被迫放弃考试,转而为生计奔波。

但他四处飘零的同时,仍然未放弃科举,1611年,于成龙被选为国子监,随后被授命为广西罗城七品县令。

这个官职只是门面上气派好听,实际并无大的发展空间,广西地处偏僻,于成龙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劝其放弃任命。

但于成龙怀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爱国信念,坚定的接受了这个任命,时年四十四。

于成龙的“官场之路”

由于清朝统治根基还不稳固,广西又离中原很远,许多方面都跟不上中央的进度,甚至于成龙到任以后的住处都无处可寻。

又适逢土匪暴乱,于成龙见政治任务繁重,便在关帝庙中安顿,日夜操劳。

他所采取的一系列铁腕政策,使得当地的暴动都逐渐安分下来,百姓对其刮目相看。

此后,于成龙又推出了利民的农耕政策,鼓励百姓劳作,嘉奖愿意出力的农民,甚至以身作则,下田锄地。

百姓们都感动于他的诚心和亲力亲为,把他称为“于青天”。

由于政绩优异,表现出色,于成龙很快得到了提拔,成为了四川合州知州,随后又青云直上,成为黄州知府。

他所管辖的区域,百姓都安居乐业,没有混乱发生。

与此同时,于成龙的名声也越来越大,甚至传到了康熙皇帝耳里。

康熙十九年,于成龙被任命为一品两江总督,从七品芝麻官,一下子升为一品大官员,且只用了短短十几年的时间,历史上,但凡有一个这样的人出现,都会遭受非议,认为其德不配位。

而于成龙的升官,却没有一个人有异议。

他高洁的品格和出色的政绩是分不开的。

在调任湖北后,属下的官员发现于成龙连肉都舍不得吃,终日以青菜素食为主食,他勤俭节约朴素的生活习惯一时间被人大为称颂。

他对自身要求严格,对政务也一样,曾经撰写过《新官民自省六戒》,用一套公正的准则用来约束下属的行为。

从政二十余年,于成龙忙于政事,与家人聚少离多。

从来都是独自赴任,绝不携带家属,不想增添不必要的花费,不想增加朝廷的开支负担。

矜矜业业、勤勤恳恳的伏案于桌上处理政务常至半夜三更,百姓们下属们都对其敬重有加。

他最终积劳成疾,逝世于工作中,家人赶来为其整理遗物时,发现除了一件官服,他的住处什么都没有留下。

百姓们闻知其死讯,痛哭不已,康熙皇帝听闻,感慨万千,为其亲自撰写碑文。

出殡当天,送其上路的百姓多之又多,队伍连绵不已,竟长达三十余里,悲切的啜泣声、哭喊声,无一不表达了人民百姓对这位父母官的不舍。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