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兼具多重身份,既是军事家,也是改革家,著有《吴子兵法》,与孙武并称,其影响不可不谓深远。吴起很有本领,他曾在鲁国、魏国和楚国3国都得到重用,但结局却都不大美妙,不是被迫离开去投奔别国,就是死在众人的围攻之下。
公元前381年,支持吴起变法的楚悼王去世,按理说,楚国众人应该先忙着哭,包括那些因为吴起变法而不爽了很久的旧贵族们。就算他们想弄死吴起,也不用那么急,但出人意料的一幕就是发生了,这帮贵族急得连楚悼王下葬都等不了,直接在追悼会上就冲着吴起放箭。
虽然吴起把箭拔出来弄到了楚悼王尸体上,借这个由头报复了贵族们,使新继位的楚肃王借此理由处理掉70多家贵族,但吴起死后仍然被视为罪人被车裂,楚肃王也没有像秦国的秦惠文王一样,虽然车裂商鞅但依然坚持了商鞅新法。
所以,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可谓相当失败,商鞅变法之所以被认为相当成功,是因为人死法不灭,制度的延续就是一种对变法者本人的肯定,然而吴起的情况却是人死法也灭,楚肃王没像秦惠文王一样坚持吴起之法,实不能也。
这和吴起变法的指导思想与主要内容有关,而这2项,又和吴起本人的性格、经历有关。来楚国找工作前,吴起的简历上写了不少亮眼的成绩,包括在鲁国时指挥军队大破齐军,以及在魏国时为将攻取河西之地,并出任首任魏国西河郡郡守。
吴起和孙武有个共同点,就是非常重视军队纪律。《吴起兵法》中特别提到军队应“令行禁止,严不可犯”,若要提高军队战斗力,就必须用严格的训练提高士兵素质,“用兵之法,教戒为先”,吴起以自己的军事经验为指导,在魏国实行了一场军事改革。
他所创的“武卒制”首先就是把一打仗才动员招兵的制度给抛弃,改为募兵也就是常备军制度,士兵不再是平时种田,有需要才被叫来上战场,而是平时就集中在军队里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并要定期参与考核,考核优秀者转正,可以带给家人好处:免除徭役。
此外,考核也是士兵快速被提拔为中下级军官的一条途径,吴起实现了兵农分离,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士兵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更重要的是作为统帅的将领在指挥军队作战时也会更有令行禁止的权威,士兵能够配合统帅,统帅能指挥动士兵,这样的军队才有强劲实力。
吴起对自己的经验有充分的自信,因为他军事改革的效果的确很好,他在西河郡工作期间曾指挥魏国与其余诸国的76场大大小小战斗,除了12次是胜负不明显外,其余都属于绝对意义上的全胜。
但吴起似乎并不擅长在充满诡谲的朝堂风云中搞好人际关系。不管在鲁国还是在魏国,他的能力得到验证后,总有人在君主耳边说他的坏话,逼得他只好辞职换下一份工作。
吴起是很有理想的,《史记》记载,吴起当年离开家乡时,曾杀死30多个嘲笑他一辈子没法出头的乡亲,发过毒誓:“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卫国)!”
在魏国不能拜相,吴起来楚国当上了兼管军事和行政的令尹。其实在楚国,令尹这个几乎等于同时做将军和宰相的官职,一般由王族出任,楚悼王能把这个位置交给吴起,一是对吴起能力(或者说工作履历)的信任,二也体现了楚悼王实施变法的决心。
然而,吴起把他的军事改革经验拿到了楚国整体变法中,他的变法一开始就将矛头对准了楚国贵族们,这些贵族在经济和政治各方面的势力过于膨胀威胁君主,吴起裁撤朝中贵族设置的冗官,取消一些边缘贵族的国家补贴,甚至规定有封君的贵族爵禄只传三代就收回,把部分贵族丢到偏远地区去搞经济建设。
与这些伴随的是,吴起在楚国展开“普法”和“正风”运动,试图从法律和意识层面加强变法(朝贵族动刀)的顺利性,他这么做是因为自己看不惯那些贵族吗?
不是的。楚悼王很希望能改变楚国对外战争连年不利的局面,收回楚国土地的同时也能把其他国家土地拿过来用用,老板的目标很明确,但员工做法却有很多种,吴起是一个有成功经验的军事家,所以他实行的变法打击贵族,实质是为节约财政支出增加国有财富扩军备战。
他的变法成功了一时,楚和赵联军狠狠打败了魏国,楚军甚至饮马黄河,极大地震慑了中原诸侯。可就在楚军庆祝胜利时,楚悼王死了,吴起也死了,楚国变法如天上的烟花,极致绚烂后便散为飞烟,继位的楚肃王没能继续坚持他的法。
变法者身死,法即刻失败,直接原因是没有强劲的利益集团继续拥护新法。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奖励农耕,使秦国崛起了一批因新法获利的军功阶层,但吴起的变法把军队改革的模式照搬到政治,忽略了经济基础,忽略了培养新势力,没有新势力支持,旧势力杀回来只是迟早的事。
吴起对自己过去的成功太自信,当然,这也不是吴起一个人的问题,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照搬过往经验的习惯。但如果要做的事很重要并且涉及到新领域,还是慎重并有所创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