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兵败被杀是和性格有关吗
关羽北上攻打樊城,在一片大好形势下,却不想后防出现了问题,那就是糜芳叛变,大本营江陵丢失。史书说关羽“娇于士大夫”,有的说因为这个性格导致了他丢失了荆州和兵败被杀,事实真是这样吗?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关羽进攻樊城。借助着大雨天气,关羽打败了曹魏樊城的外围部队,于禁率领着七支部队投降,大将庞德不投降被杀。樊城中的曹仁顽强坚守,曹操派出徐晃率军增援,两军一时间陷于对峙。关羽北上作战,守在江陵大营中的是南郡太守糜芳,守在公安的是将军士仁。这两人觉得,关羽平常看不起自己,这次率军北上,在军资供应上更是不能尽心尽力。关羽曾经说过,等我回来后,再好好整治你们。另外,孙权曾经想向关羽联姻,为自己的儿子求娶关羽的女儿,关羽辱骂了孙权的使者,不同意这门婚事,孙权非常愤怒。关羽一时不能够攻克樊城,前来解围的徐晃军又站稳了脚跟,关羽一时进退不决。这时候,孙权采取吕蒙之计,偷袭了江陵城。先是公安的驻军将领士仁投降,后是糜芳投降献出了江陵城,关羽老家被抄,无奈撤军。由于吕蒙采取了攻心之计,南撤过程中士兵走散,关羽无力夺回江陵城,只好向西撤退。最后,关羽身边只剩下十几人,被早已埋伏的东吴朱然、潘璋部擒获后杀害。
看起来,好像东吴的偷袭和关羽拒婚有关,而糜芳的投降又与关羽说等他回来要治他的罪有关,可只要稍微往深里一想,这件事只是与各方的利害关系相连,根本就和关羽的性格联系不上。
先说糜芳投降。关羽总督荆州,手里有刘备授予的节钺,理论上是有权利杀糜芳,但是,关羽真的会在事后杀大臣吗?要知道,糜氏兄弟有两大绝对优势,一是徐州兵败,是糜竺拿出巨资帮助刘备东山再起;二是糜氏兄弟的妹妹是刘备的夫人。要说关羽这个人看不起士大夫这个可以有,但要说到他会杀糜芳这个特殊的人却值得怀疑,至少是没有先例可循。另外从糜芳的角度说,咱们现在的人怎么看他都不应该投降,可他就是投降了。糜芳的君主是刘备,所以他的叛变不仅仅是坑了关羽,还背叛了刘备,按照当时的法律,他还把自己的兄长及其家族中人直接送上了刑场。也就是说,他为了一个人的性命,不知道要坑害多少人。剩下来还有两个问题,他能守住江陵城吗?假如守住了江陵城他还会被杀吗?
直接说结论,守住的可能性很大。守城分为守卫意志和守卫能力,这两个方面是怎样的呢?糜芳投降,吕蒙还没有入城,虞翻说:“今一心想投降的只有糜芳一人,城中人怎么能够都相信?”吕蒙赶紧派人进去接过城门钥匙,果然发现城中有人想进行伏击。这说明,只要糜芳想抵抗,全城没有人想着投降。再说能力。樊城的曹仁,只有数千人,几近断粮,内外断绝,就是不知道有援军能来,他守住了。魏国还有三座城,分别是陇西、陈仓和合肥新城,都是几千对数万,都守住了。最了不起的是合肥新城,四千对几十万,守了九十多天,实在守不下去了,用了一个假投降,又继续守,终于等到吴国退兵。糜芳要是守,很快就能够等到关羽回兵,所以说守住的可能性很大。再就是关羽回来能不能杀他的问题,一个守住了后方的有功之人会被杀吗?有的文章分析,糜芳供给军资不及时,这事情因为于禁的三万士兵被俘而难以掩盖。假如这事成立,如果让关羽回到江陵,即便是关羽交给刘备处理,糜芳的好日子也是到头了。这恐怕才是糜芳投降的真正原因。话说回来,如果害怕被冤枉就造反投敌,那在他之前的白起,之后的岳飞是不是都可以像他一样给自己找个借口就造反?人家能以身来证明清白,糜芳就不能以坚决守城来证明自己吗?所以,这根本就不关关羽是个什么性格,而是糜芳就是个软骨头,即便是换做其他人在都督荆州,这个败类也会选择投降。那么有没有不同呢?当然有,那就是对于东吴人的分析判断。假如能够预判东吴人的参战,关羽早做安排,结果或许就不一样,而绝对不取决于对糜芳的态度,所以说这与关羽的性格无关,有关的只是糜芳的政治品质。
再来说说东吴孙权问题。
早在四年前,两家为争夺荆州已经打了一仗,刘备为了夺取汉中,孙权害怕曹操抄他的后路,两家来了一个“湘水划界”。这次孙权夺取荆州,实则是可以看作是上一次战争的延续。而更令孙权担心的是,关羽的北上都引起了曹操阵营的震动。所以孙权会“内忌惮关羽”,于是写信给曹操,“请求曹操允许他讨伐关羽以表忠心(乞以讨羽自效)”。为此他们做了精心的准备,先是让这一地区的最高将领吕蒙以养病为由回建业,后是派了一个名气不大的陆逊前来接任,这才骗的了关羽从江陵撤兵增援樊城。说起来,这次战事吕蒙才是关键!建安二十二年,东吴第二任大都督鲁肃去世,接任的是吕蒙。吕蒙认为,关羽是当世骁雄,有兼并东吴的野心,两家的友好关系是难以持久的。现在,曹军只有征南将军曹仁驻守在樊城,南郡地区再无曹军。如果让潘璋军向西防备白帝城,蒋钦率领一万水军在江上游动,哪里有敌情就赶向那里,我吕蒙率军前出襄阳,我们还担心曹操什么?又何必依赖于关羽?这是一个两年前的计划,而孙权是非常坚定地要实行这个计策(深纳其策)。孙权一直惦记着徐州,问吕蒙先取徐州怎么样?吕蒙说,夺取徐州不在话下。但徐州地势平坦,利于骑兵作战,如果曹操回来争夺,怕是七八万兵也守不住。不如讨伐关羽,全据长江,这样我们的局面更好。孙权是什么态度呢?认为这番话非常正确。做出了这个决定后,为了实施这个计划时不受曹操攻击,孙权做了一个匪夷所思举动: 投降了曹操!两年前两家争夺长沙,那是真刀真枪的打呀,就这样孙权都没有投降曹操,在这个无缘无故没有大的战事的建安二十二年,孙权不是为了荆州,他为什么要向曹操投降?如果我们再认真想一想,一个两年前的计划,一直在按部就班的实施着,没有人有任何异议,会因为一桩婚姻而改变?更何况这桩婚姻的对象不是君主而只是将军。如果论婚姻,刘备和孙权两家有姻亲关系,曹操和孙权两家有姻亲关系,三家因为这个停止了战争吗?再往深里想,孙权不顾及和刘备的联姻,要和刘备手下的一个大将联姻,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关羽如果不直接给骂回去,你让刘备怎么想?所以这件事关羽做的并没有不妥当,也就不存在与性格的关联。
夺取荆州,是东吴集团的战略决策,不取决于驻守荆州的是谁,这个人是个什么性格,而只看夺取荆州的机会是否最佳。很可惜,关羽只是一个大将,尽管他很优秀,但他不是一个君主,也不是一个战略家。刘备诸葛亮远在益州,在那个信息不发达,交通不顺畅的年代,他们对两家联盟缺乏足够的警惕,也来不及快速反映,这才导致了“大意失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