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鉴论》:“商始兴而太甲放,周始兴而成王危,秦并天下而扶苏自杀。”
秦始皇灭六国而一统天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
,他的丰功伟绩历经两千多年仍为人津津乐道。秦始皇一生风流,在成为“千古一帝”的道路上,给自己留下了20多个孩子,其中秦始皇长子公子扶苏最受其器重。据说原本秦始皇弥留之际,曾想将皇位传给正在和大将军蒙恬一起戍守边关的长子扶苏。公子扶苏是一个才能兼备的人,而且心怀天下,有一颗仁心,深受百姓爱戴。在秦始皇打算做下臭名昭著的“焚书坑儒”时,公子扶苏在旁尽力劝诫,因此惹怒秦始皇被贬到边关。
没想到秦始皇在即将崩逝之时,还是想将皇位传给扶苏。只不过在秦始皇突然病逝之后,权臣赵高和宰相李斯联合起来,以秦始皇的名义下诏书,逼迫远在边关的公子扶苏和将军蒙恬自杀。而后拥立无才无德、残暴不仁的胡二世继位。
胡亥即位之后,立马将屠刀伸向了自己的亲生兄弟姐妹,除了逼死对他威胁最深的扶苏以外,他还残害了21位公子和10位公主,可以说是毫无人性可言。
那么秦始皇到底有没有留下后代呢?
还是有的,被胡亥残害的公子中,
有少数没有被灭门,他们的后代留了下来。只不过秦始皇的后人不以“赢”为姓
,史学家表示:若是这4个姓 可能是秦始皇的后人。这4个姓分别是
“赵”、“高”、“秦”、“奉”
。
“赵”姓源自于秦始皇的母家,他的母亲赵姬是赵国人
,秦始皇幼时被送去赵国做质子。为了减轻赵国人的敌视,秦始皇很长一段时间不敢以嬴政这个名字示人。因为赢是秦国的国姓,而秦国不顾他这个质子的安危,多次派兵攻打赵国,赵国人也因此对秦国人十分仇视。
秦始皇和母亲相依为命,在赵国如履薄冰的日子里,秦始皇化名为“赵政”,随母姓赵是无奈之举。秦始皇的后代也是一样,
胡亥当政时期,以及秦国国破之后,秦始皇的部分后代将自己的姓改了,改“赢”为“赵”
。秦始皇还有的后代姓高,他们多半是秦始皇的一个儿子公子高的后代。
为了让家族从胡亥的屠刀下偷生,公子高主动提出给秦始皇殉葬。打消胡亥的顾虑之后,他的后代得以活下来。之后大概是为了躲避胡亥的屠杀,将自己的姓“赢”改成了“高 ”。
秦始皇还有的后代姓秦,
有一支秦国皇族后裔在国破之后为了不忘祖先,将自己的姓改成了“秦”。
秦朝灭亡之前,秦二世胡亥做了许多人人得而诛之的残忍错事。他不仅荒淫无道,而且大兴土木,并且残忍将修建秦始皇陵墓的工匠活埋。秦
二世行种种惨无人道的恶事后,直接导致了秦朝灭亡后,秦朝皇族不敢以曾经的国姓“赢”为姓。
因为仍然有很多百姓对秦国皇族恨之入骨,所以出于安全起见,秦始皇的一些后人将姓“赢”改成了“秦”。
据说秦始皇的“秦”姓后人,集中生活在广西、安徽一带,后来才扩散到全国的。
秦始皇的秦姓后代中,还有一个分支去掉了“秦”字下面的两撇,改为奉字。
这样改也是为了安全起见,隐姓埋名,不想让人查到他们。
据说姓“奉”的这一个分支很多不是秦始皇的直系后人,他们的祖先是秦孝公的弟弟赢季昌
。“奉”姓的代表就是湖南新化奉家山的奉氏一族,他们的族谱上有相关记载。这一支姓奉的人先是将“赢”这个姓改为了“秦”,后来又将“秦”改成了“奉”。讲到秦始皇这些略显憋屈、不得不隐姓埋名生活的后代,就不得不提起秦始皇曾经的豪情壮志。
在统一六国时,秦始皇也幻想过秦朝能历经千秋万世,没想到秦二世而亡,百年基业毁于一旦。秦始皇晚年热衷于求医问药、寻访仙山和炼制仙丹,渴望能够长生不死。当时有人从海外给秦始皇带回了一本“奇书”,上面写着“亡秦者胡也”。秦始皇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辛苦打拼下来的江山,会毁在残暴凶恶的亲儿子胡亥手上。秦始皇看到这句话的时候,以为亡秦的“胡”是胡人,所以他立马派兵去歼灭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