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七国之乱短期平定,为什么安史之乱却费了八年时间?

汉朝和唐朝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两个朝代,汉朝的繁荣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文字、民族认同感、对外交流都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唐朝广阔的疆域和海纳百川的包容性让唐之长安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文化中心,但在繁荣的背后,四百年的汉室江山和近300年的唐朝也曾发生过动乱的战争局面。西汉时期发生过七国之乱,而唐朝发生过安史之乱。

那么为何七国之乱短短几个月就平定了,西汉的发展并没有受到大的影响,之后汉武帝还开创了汉武盛世局面,而唐朝经历了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后,开元盛世的局面就一去不复返了,此后的唐朝虽有中兴的局面,但也最终无法逃脱日暮西山的泥沼。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呢?

代朝代作为历史上最“风光”的两个时代,汉之强盛和唐之繁华,向来值得夸耀。但在封建社会中,再好的时代,也有晦暗。

七国之乱局面的大背景

汉朝,是在战国时期的乱局和短暂统一的秦帝国废墟之中建立起来的,于是汉朝在建立的过程中,汉高祖刘邦只能使用战国时期遗留下来的老方法——分封制,先后分封了八个诸侯王,他们分别为齐王(后改封为楚王)韩信、韩王信、燕王臧荼、后燕王卢绾、梁王彭越、赵王张耳、淮南王英布、长沙王吴芮。但这样的异姓诸侯王林立的局面,必然会向春秋战国一样引发战争,汉朝的江山必然受到冲击,这一问题困扰着汉高祖刘邦,他急需找到一个可行的方法,彻底解决异姓诸侯王。

于是刘邦先后使用了诸多办法,消灭了异姓诸侯王,转而分封刘姓子孙为诸侯王,想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系汉朝江山的稳固,但这一方法也是有很大缺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血缘越来越疏远,诸侯王的野心逐渐膨胀,中央和诸侯王的矛盾逐渐加剧,这一局面在汉景帝(刘邦之孙)登基上,已经到了不得不面对的地步。

周亚夫平定七国之乱

汉景帝自然是想削藩的,但平和的削藩之举还是受到诸侯王的警惕,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刘姓宗室诸侯王,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叛军迅速向长安进发,一时间天下大乱,汉朝的统治陷入了危机。

经历了最早的慌乱之后,汉景帝派出周亚夫平叛,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最终声势浩大的七国之乱在三个月内就被平定了。

七国之乱后的汉朝

此战之后,诸侯国的实力遭到严重打击,汉景帝顺势继续施行削藩政策,再加上其继任者汉武帝推行的“推恩令”,诸侯国的实力进一步下降,再也无法和中央对抗,汉朝的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也为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盛世局面奠定了大环境基础。

安史之乱爆发的大背景

唐玄宗是一位很有作为的皇帝,是他把唐朝带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但随着天下安定,晚年的唐玄宗开始懈怠了,转而宠信杨贵妃,任用奸臣,同时对节度使安禄山的权力不加以遏制,致使安禄山开始积蓄实力,等到安史之乱爆发时,已经有了10多万精锐部队,而常年没有战争洗礼的唐军,很难抵挡这样的进攻。

8年乱局

公元755年,安禄山起兵反唐,河北地区(黄河以北)的县令或投降或逃走,致使安禄山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控制了河东地区,而此时唐玄宗才知道了叛乱发生的消息。

唐玄宗派出大将高仙芝、封常清前往洛阳,但所招募到的士兵大多是没有作战经验的,洛阳很快失守,叛军直扑潼关。

潼关是唐都城长安的门户,倘若潼关失守,长安也很难守住。而洛阳失守后,唐玄宗听信谗言,杀掉了高仙芝、封常清,再派出哥舒翰守备潼关,潼关原本是易守难攻,唐军选择坚守,消耗叛军的锐气才是上策,但丞相杨国忠一再催促哥舒翰主动出兵作战,哥舒翰无奈,出关和叛军作战,叛军取胜,唐军再次损兵折将,潼关失守后,唐玄宗出逃蜀地,太子李亨前往灵武,称肃宗,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开始领导唐军平叛。

公元762年,唐朝最终平定了安史之乱,唐朝的统治转危为安,但战争经历了8年时间,期间借助了回纥的兵力,最终的胜利也是妥协的胜利,安史之乱后,河朔三镇始终处在独立状态,不受朝廷节制,此后的唐朝始终处在和藩镇割据作斗争的窘境,直到唐朝灭亡,藩镇局面都没有解决。

总结

汉景帝的迅速警醒和周亚夫的正确战略是汉朝可以在3个月里平定七国之乱的关键,七国之乱对汉朝的稳定影响并不大;而唐朝统治者的昏庸之举,导致唐朝人民在长达8年的安史之乱里饱受屈辱,唐朝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打击,唐朝的盛世局面一去不复返,而安史之乱的后遗症——藩镇割据,成为日后唐帝国的掘墓人。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