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5月,太平军以三万兵力进行西征。
当年,太平军与湘军并未遭遇。双方的第一战发生于1854年。
1854年初,太平军在安徽北部分兵,一路进攻湖北,一路攻入湖南。
北路军由曾天养统帅,南路军由石祥祯、林绍璋等人负责。
南路军进入湖南后,与湘军交手,起初吊打湘军。石祥祯在靖港大败湘军水师,打得曾国藩要跳水自杀。
但靖港大捷后没几天,林绍璋却在湘潭被湘军打得丢盔弃甲,丢了湘潭不说,还折损了所部两万多精锐。
当时南路太平军总兵力不多,两万人几乎就相当于一大半兵力了。所以这一败后,石祥祯不得不收缩战线,主动北撤。
而正是这一撤,让曾国藩获得了喘息之机。
也是这一撤,让太平军再也没能攻略湖南。
听闻南路军惨败,无力在湖南立足。曾天养率军南下,增援南路军。
结果,骁勇善战的曾天养在岳阳城陵矶与湘军激战时,竟然战死了。
曾天养之死,令西征军三军震怖,不得不再次收缩战线,主动西撤,放弃了刚拿下不久的长江中游重镇武昌。
西征军在1854年连战皆败北,让东王杨秀清很是震怒,为扭转不利局面,杨秀清遂决定亲自指挥前线战事。
可是杨秀清远在天京,他哪里能洞悉前线的战事变化?他亲自指挥的结果,就是西征军继续连战连败。而湘军的兵锋则直指九江。
面对损兵折将,水军战船损失惨重,西征眼瞅着就要崩溃的局面,杨秀清决定让石达开到前线救火。
说到救火,这其实已经不是石达开第一次干这种事了。
1853年9月,西征军主帅赖汉英攻击南昌失利时,当时负责收拾烂摊子的就是石达开。
而正是因为石达开当时火线救援成功,让太平军在安徽站住了脚跟。这才有了太平军在1854年对两湖地区的进一步西征。
1855年初,石达开与冬官正丞相罗大纲分别赶到九江、湖口。
在搞清楚湘军虚实后,石达开设伏,于九江湖口将湘军水师分割在了鄱阳湖内外。
湘军水师中的轻便战船,被太平军特意堵在了鄱阳湖内。大船则被堵在了湖口外。
石达开、罗大纲瞅准机会,指挥太平军水师先围攻失去了轻便战船保护的湖口外的湘军水师大船,大获全胜。
然后调头打鄱阳湖内的湘军轻便战船,又大获全胜。此一役被称为湖口大捷。
曾国藩听闻水师全军覆没,羞愧难当,急得又要跳水自杀。
虽然,曾国藩这次又是死里逃生,但湘军亦也无力再进攻太平军。
可以说,正是石达开指挥太平军在九江湖口的两战连胜,让西征军全线转入反攻,才一扫之前的不利局面。
1855年4月,太平军重新夺回武昌,与清军于武昌、九江相持。
对峙半年后,为打破僵局,曾国藩令湘军一部自江西向武昌进攻。鄂南战事趋紧。
石达开知道后,分兵西进,救援湖北。
石达开到了湖北后,与太平军驻武昌将领韦俊一起反击。
这一次,石达开使出围魏救赵之计,先在鄂南击败湘军,然后一个闪回,又重新挥师杀回了江西。并且还连战皆捷,连克江西八府五十余州县,打得困守南昌的曾国藩是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此时如果太平军加一把力,攻克南昌,曾国藩估计就老命不保了。
不过就在此时,石达开再次被、洪秀全杨秀清调回了天京,被赋予了与秦日纲等部联手夹击江南大营得新任务。
1856年6月,石达开率军三万,与其他太平军联手击破江南大营。
这一战后,就是教科书上说的,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但紧接着的天京事变,让太平天国的全盛期仅仅只维持了三个月。
天京事变之前,石达开回到西线,于武昌与湘军李续宾部交手。
正当石达开准备与湘军再次血战时,天京事变爆发,石达开听说后,不得不紧急回朝,,从而结束了为期三年半的西征战事。
以上就是天京事变前,太平军西征,与湘军交手的大致过程。
从这个过程,不难看出,太平军和湘军一直是互有胜负,谈不上吊打湘军。
太平军也就是石达开救火时,能让湘军灰头土脸。没有石达开的情况下,太平军对湘军基本就是五五开,有时候还吃亏。太平军战死的将领,并不比湘军少。
天京事变后,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石达开负气出走,韦俊等将领也被逼反。
而湘军则在清政府的扶持下,又迅速恢复了元气,陆续攻陷了武昌、九江等重镇。
失去了上游的屏障后,此时的太平军,可以说完全不是湘军对手。
虽说之后,陈玉成、李秀成临危受命,力挽狂澜,在石达开活动于浙闽赣一带,吸引力清军注意力期间,联手挫败了湘军的几次进攻,打死了湘军大将李续宾。
但随着1859年,石达开攻击宝庆失利,被迫退回广西老家蛰伏,令清军又可以专心对付太平军后。太平军的形势又是急转直下。
1860年,曾国荃发了疯似的对太平军驻守的安庆展开猛攻。
关于曾国荃当时为什么会如此不要命,至今也没人知道原因。
而当时曾国藩、彭玉麟等人,又不可能对孤军深入的曾国荃置之不理。
所以1860年之后的战争,就变成了整个湘军集团陪曾国荃的吉字营与太平军玩命。
前面说了,太平军与湘军,战绩本来就只是个对半开。
太平军只是在杨秀清主持大局,石达开负责指挥的时候,能短暂吊打湘军。而现在杨秀清和石达开,死的死,蛰伏的蛰伏。没有了天京中央的统筹布局,单靠陈玉成和李秀成在外各自经营,哪里是杀红眼了的曾国荃的对手?
并且,李自成在湘军包围安庆时,还有意无意的不援救陈玉成。
所以1861年的战局,不出意外,发了疯的曾国荃,裹挟着湘军,吊打了陈玉成。
攻克安庆后,曾国荃继续保持癫狂状态。他在只做短暂休整的情况下,就马上发动了对天京更大规模的攻势,这让太平军上下很是吃惊。(这也正是湘军喜欢屠城的原因。大将军疯狂,以致下面的士兵也被折磨的精神不正常,要靠屠城才能慰藉心理需求)
面对咄咄逼人曾国荃,这时候的陈玉成和李秀成都发现了问题的严重性。
但李秀成却并没有行动,他不想过早的跟曾国荃交手。
等到1862年5月,李秀成打完洋枪队,终于想有所行动时,湘军已经连克和州、太平府、芜湖等长江下游重镇,并在天京城外的雨花台,扎下了营寨。
并且,陈玉成当时也壮烈牺牲了。
综合实力本来就不如人。现在一个大将战败牺牲,一个大将举棋不定。局面搞成这样,还能说什么呢?只能说胜负已分了。
1862年8月,李秀成顶不住压力,在洪秀全的催促下,还是亲率大军救援了天京。
可面对曾国荃“结硬寨,打呆仗”思路下构筑起的坚固防御工事,李秀成也没什么好的破局办法,他只能像一年前陈玉成救援安庆时一样,用将士的血肉之躯和湘军硬钢。
这一战,包括此前陈玉成对阵曾国荃时,太平军将士的表现,可以说是非常的大无畏。
但是,战役的主动权在曾国荃手上。
他身后有曾国藩托底,曾国藩身后又有清政府托底。曾国荃是既不缺粮,也不缺人,更是不缺武器。
当时清政府已与列强媾和,淮军因此也得到了大量西洋先进火器。
淮军装备了先进武器,湘军自然不能落后。
而湘军有啥好装备,曾国藩又是优先供给他老弟曾国荃的吉字营。
再加上,湘军控制了长江航道,运输物资也简单。反倒是太平军,别看天京离苏州等地不算太远,但只靠陆路运送补给,李秀成的压力反而比曾国荃要大。
所以这时候,不着急的人,是曾国荃。
着急结束战争的人,反倒是兵力有优势的李秀成了。
大形势如此,战争过程自然就是李秀成越是急于求成,越是指挥将士蜂拥冲锋,将士的伤亡就越是难以估量,李秀成军队的军心就越是涣散。
到最后,李秀成救援天京的结果,自然就是与陈玉成救援安庆一样,徒劳无功,且所部元气大伤。
要不是石达开在1862年重出江湖,在西南地区吸引了清军一部分兵力。大概率,太平天国撑不到1864年。天京城可能在1863年就陷落了。
1863年,石达开在大渡河畔败亡。洪秀全诏令外地活动的太平军都回援。
但远水哪里能解救近火?
1864年,在湘军持续两年的猛烈围攻下,天京城失守。
天京失守前,李秀成劝洪秀全弃城而走。然后到外线打运动战。
这是当时唯一可行的办法。
其实,洪秀全早就该弃城而走了。太平军擅长运动战,他让李秀成回援天京,以自己的短处PK湘军之长,压根就是一步臭棋。
但是这个建议,遭到洪秀全拒绝。
而洪秀全拒绝的结果,就是太平天国灭亡。
纵观太平天国的兴衰史,可以发现,它是典型的百战百胜,一败而亡的政权。
太平军赢湘军一百次,清政府都不会灭亡。
但湘军打赢一场关键战役,可能就会让太平军元气大伤,威风不再,继而玩完。
说到底,太平天国的实力还是太弱,太平军的规模还是太小。它承受不起失败。
所以,别看太平军屡挫湘军,打得曾国藩两度要跳水自杀,就总觉得湘军不敌太平军。实际上湘军自成军后,有清政府托底,其整体实力就不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