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共产党如何唤起群众觉悟

蒋介石很爱开办军校和训练班,又经常亲自讲课,他的一句名言是“打仗就是打将”。毛主席同样也注重开办学校并讲课,他却强调:“军队的基础在于士兵”,“兵民是胜利之本。”一个是注重“将”,一个是注重“兵”,结果“兵”赢了“将”。

若回顾蒋介石从黄埔军校开始的建军史,不难发现蒋介石一直非常注意笼络军官。他在黄埔时期几乎对每个基层预备军官都要亲自接见,听到谁说家中有困难,拿起笔就批钱,使许多国民党中央嫡系军官长期都说“校长恩重如山”。可是,蒋介石没有那么多钱收买兵,抗战前募兵时便常常欠饷,到抗战期间和随后的内战中主要用绳子捆绑的方式“抓壮丁”,又根本不管士兵家属的死活。这种心怀不满的兵,打仗时自然不肯拼命,一遇危险便听从“缴枪不杀”的呼声举起手来。

共产党军队的兵,作战勇气远胜国民党军,连日本侵华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在回忆录中也把八路军的特点概括为两点:“作战勇敢,内部团结。”同时,解放军身后有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到火线上搞运输、抬担架,这样就能在装备很差的条件下打败对手。那么,当年靠的是什么动员根据地的军队和人民的呢?过去的回答往往是——靠政治觉悟。觉悟不是抽象的,不是靠说教而是靠物质利益来保障的,按现在的习惯语言就是“利益驱动”。

马克思通过研究社会发展史,曾精辟地指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相关。”“唯物主义原理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变精神。如果离开物质基础空谈觉悟,那就是“空头政治”。

其实,任何军队都要讲利益驱动,其中的区别在于:有的只讲浅薄的眼前之利,或是少数人之利;有的却注重长远利益,强调为自己的家庭、乡亲、阶级的利益即整体利益而战。

古代和近代军阀都强调“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不过把命丢了,赏钱还有什么用?靠钱刺激的“勇夫”是以不舍命为代价,不会甘于牺牲。国民党军队遇到难攻的阵地,经常以重金悬赏组织“敢死队”,可是遇到丧命的危险,他们还是向后跑,结果又要靠“督战队”的子弹来伺候。

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八路军、解放军从来不摘金钱悬赏,如长征时强渡大渡河的“十七勇士”所获的奖励只是每人一套新的列宁服。再看一下从井冈山斗争直至全国解放,共产党军队在20多年间都是一支“官兵都不发钱”的军队。自古以来,军队就应该吃皇粮,拿军饷,拿不到军饷士兵往往就会哗变。那么共产党是靠什么利益驱动让那些参军者舍生忘死地战斗呢?是“打土豪、分田地”、“保家保田、保卫胜利果实”。在旧中国,农民个人和家庭的生存都依赖土地,极少数地主又垄断田产,多数贫农无立锥之地。共产党组织农民斗地主,分到了土地,再教育翻身农民参军参战才能保田、保卫本阶级利益。这样,参加红军、解放军的人虽然眼前没有薪金,共产党却发给他们一项最大的报酬——土地。毛泽东创立的一套激励官兵的制度,就是通过土地革命让贫苦农民摆脱压迫并获得最想要的土地。

于是,这支不发饷的军队的勇气远远超过自己的对手。解放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广大官兵把个人利益、家庭利益、阶级利益相结合。

根据地的军民都相信《为人民服务》所讲的:“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