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隋朝大法官赵绰,铁面无私堪比包公,不畏皇权以身护法

提起古代秉公执法的典范,大家都会想到包公吧,其实,早在包公之前的我国隋朝,就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大法官,名叫赵绰,他执法时铁面无私、不畏皇权,甚至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堪称是包公的前辈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这位隋朝大法官赵绰严明执法的故事。

一.

向皇帝宣传法律是天下最大的信誉,切不可失去

赵绰生活在我国南北朝的北周末年至隋朝初期,早在杨坚辅政北周时,就看出赵绰清正廉洁,是个当法官的好人才,聘请他入朝从事监察工作。到隋文帝代周建立隋朝后,组织了一次法律人员考试,赵绰得了个第一名。于是,隋文帝就任命他为大理寺丞,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而大理寺丞负责分管大理寺的各项事务。

赵绰当上了大法官,他十分注重维护法律的尊严。在隋开皇初年,社会上偷盗抢劫等犯罪现象屡禁不止,隋文帝很气愤,就下令凡遇此等罪犯,都要严刑处斩。

但是赵绰却向隋文帝进奏道:"律者天下之大信,其可失乎!"意思为:法律是天下最大的信誉,切不可以丢失啊!在当时的封建时代,赵绰能有这样的思想,而且极力向皇帝宣传提醒,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二.

冒死执法,敢于挑战皇权

古代的皇权往往是大于一切的,但是刚直不阿的赵绰却敢于严明执法,并不惜挑战皇权,他用实际行动证明:权力必须受到法律的监督,决不能出现权大于法的不正常现象。下面就说二个赵绰冒死纠正皇上量刑错误的故事:

有一次,刑部侍郎辛亶穿了一件俗名叫"利于官"的红裤子,隋文帝见到后非常不高兴,因为他一生都崇尚简朴,最讨厌讲究衣着的人。他讨厌辛亶,就说这件俗名"利于官"的衣服有"厌蛊"之嫌,并下令将辛亶处斩问罪。

对于隋文帝这种滥用刑法的命令,赵绰当下就说:"辛亶是犯法了,但罪不当死,臣不敢奉诏。"隋文帝恼羞成怒,吼着对赵绰道:"你顾惜辛亶,难道就不顾惜你自己吗?"当即命令将赵绰斩首。

刑官当下在朝堂上就将赵绰的官服剥掉,隋文帝又问赵绰:"怎么样,还敢固执己见吗?"其实隋文帝只不过是想吓唬—下赵绰,谁知赵绰太倔强,他硬邦邦地回敬了—句;"执法一心,不软惜死。"隋文帝见赵绰如此刚直正义、临死不屈,也就只好把他放了。

刚建立的隋朝在隋文帝地命令下,推行了币制统一工作。有一天,执行巡逻任务的武侯在市上捉到两个以假钱换真钱的人。隋文帝自然非常气愤,就下令处斩他俩,这两个人虽然犯了法,但依照法律,不至于判死刑,作为法官的赵绰自然懂得这一点,就上奏说:"此二人坐当杖,杀之非法。"

隋文帝说:"这不关你事!"赵绰说:"陛下让臣当法官,又要臣妄加杀人,怎么不关臣的事情!"文帝盛怒,说:"天子之威不可犯,你想寻死吗?"喝令他退下。但赵绰却全无惧意,不但没有退下,反而又跨进一步并跪拜不起。隋文帝看到赵绰的牛脾气又上来了,知道他是为了遵从法律,于是没有办法,只好自己退到殿后随他去了。

三.

执法不徇私,得皇帝欣赏

赵绰执法除了刚正不阿外,还从不徇私枉法,这一点深得隋文帝喜欢。下面再说一个赵绰这方面的故事:

在大理官署里,有一个官员名叫来旷,他误认为隋文帝对赵绰有不满意之处,就想迎合皇上,于是他背着赵绰给隋文帝上了一道奏章,说大理衙门的执法太宽。隋文帝看了奏章,错认为来旷说得很中肯,还把他提升了官职。

这个来旷洋洋得意起来,他自以为受到皇帝的赏识,就昧着良心,又诬告赵绰徇私舞弊,把不该赦免的犯人给放了。隋文帝虽然嫌赵绰有时办事不顺他的心,但是对来旷的诬告,却有点怀疑。他派亲信官员去调查此事,结果发现根本没有这回事。弄清真相的隋文帝,勃然大怒,立刻下命令把来旷处死。

隋文帝把这个案子交给了赵绰去办理,心想这一回来旷诬告的是赵绰自己,赵绰定不会不同意了吧。哪儿知道赵绰还是说:"来旷有罪,但是不该判斩。"隋文帝听后很不高兴,把袖子一甩就退朝回内宫去了。赵绰跟在后面大声嚷着说:"来旷的事臣就不说了。不过臣还有别的要紧事,请求面奏。"

隋文帝信以为真,就答应让赵绰进内宫。等赵绰走进内宫后,隋文帝问他有什么事。赵绰说:"我有三条大罪,请陛下发落。第一,臣身为大理少卿,没有把下面的官吏管好,使来旷触犯了刑律;第二,来旷不该处死,臣不能据理力争;第三,臣请求进宫,本来没有什么事,只是因为心里着急,才欺骗了陛下的。"

隋文帝听到最后几句话,禁不住哑然失笑。连旁边在座的独孤皇后,也很赏识赵绰的正直,于是,命令左右赐给赵绰两杯酒。隋文帝也同意赦免来旷死刑,改判革职流放。

总之,我国隋朝大法官赵绰,执法铁面无私、不畏皇权,甚至冒着杀头的危险也要维护法律的尊严;他的胆识非常令人敬佩,还具有非常良好的素质,确实是古代少有的好法官。

另外,值得庆幸的是,赵绰遇到了一位比较开明的皇帝隋文帝,他能认识到赵绰的这些行为是"忠"的表现。所以,赵绰并没有因守法而掉了脑袋,还让他受到了后人的尊敬与敬仰。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