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的发展轨迹,往往与古代君主专制制度发展的轨迹相吻合。
殿试作为科举取士的最高一环,其在明代的发展趋势,亦与皇权强化的发展需求相关联。
明代作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的鼎峰时期,其权力高度集中的时代背景,要求各项制度的发展与运行都必须以加强皇权为目标,为皇权的集中而服务。
殿试作为科举实施过程中皇帝参与度最高的环节,对明代皇权政治具有重大意义。
美国学者艾尔曼认为:“如果说朝廷重视的是源源不断地拥有衷心能干的臣子,那些作为忠诚的帝国子民参与到考试中的人,则将科举视为获取个人成功的最佳手段。”
今天我们就明朝的殿试制度,聊聊它对明朝皇权到底产生了什么重大意义。
激励士人参试 吸纳政治人才
科举作为中国传统的取士方式之一,不重门第,以才学取人。
明初,
科举、贡举、荐举三种取士方式共同施行,称为“三途并用”
。但自洪武十七年(1384)科举复行后,逐渐发展成最主要的人才选拔手段。
有明一代,不论中央还是地方,不论品阶高低,绝大多数的官员均是科举出身。换句话说,
科举是明代官员体系的重点输入方式
。
而殿试由皇帝“亲行之”且不落第,是皇帝激励士人积极参加科举,以吸纳政治人才的重要手段。
首先,作为科举的最高一级考试,明代殿试在策题、读卷、传胪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严格的仪制规定,皇帝在各个环节都有着相当高的参与度。
考生由皇帝亲自策问,在殿试考试、传胪等环节得见圣颜,
拥有得到皇帝赏识的机会,这在中国古代代表着莫大的荣耀
。
能参加殿试的考生,必在乡、会试中亦出类拔萃,具有较高的才学和出众的能力。
因此,在寻常人眼中,参加殿试的考生是极有脸面的。故而,取得参加殿试的资格,有利于考生社会地位的提升。
其次,殿试不落第,使得参加殿试的考生均能拥有进士身份,成为“天子门生”。
与刚刚所述一致,经过乡试、会试层层选拔出的精英举子们,在殿试后都有了很好地出路。
加之明代尤其是中后期,对进士出身资格格外看重,朝廷中央机构官员与很多地方高官多是进士出身使得殿试就像一道考生从平民百姓跨越到高级官员群体的资格门槛。
因此,进士身份对明代士人来说象征着光明的政治前途。
最后,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是科举的基本理念。
在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下,士人考取功名,不仅是为了争取自身利益,更是希望为效忠朝廷,报效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自身的政治抱负。
殿试策题多为国事,考生策问是考生政治理念、政治见识和处事能力的体现。
殿试试卷由深居高位的读卷官们品评,
一甲进士由皇帝钦定,能够很好地发掘和考察考生政治潜力
。
殿试为考生提供了留在核心政治圈的机会,为考生实现政治抱负搭建了平台。因此,殿试考生为取得更高的成就,竞争激烈,争取高甲次排名。
如此来看,明代皇帝实施殿试取士,对全国士人,尤其是寒门士子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激励。
在这种激励下,明代士人以考取功名为目标,奋发苦读,参加科举,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参加殿试,名列三甲,从而入朝为官,改换门庭,实现从平民到官员贵族的跨越。
明代皇帝通过用殿试取士的方式,不仅激励了全国士人参加科举,还能使朝廷能够不断地吸纳政治人才,为皇权政治的发展与稳定提供了有效途径。
收揽取士大权 淡化恩遇关系
明代科举制度空前完备,由于考生众多,而取士名额有限,不论科考,还是乡试、会试,考生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
考生在本场科举考试中能否被取中,往往取决于考官是否欣赏其答卷。若考生考中,往往会对取其试卷的考官抱有感恩之心。
为报答考官的赏识之恩,考生会主动尊考官为座主
,自己为拜入其门下的门生。门生与座主在官场中相互亲近,彼此支持,成为利益共同体。
在明代的政治生活中,
门生与座主的关系会导致官场党派丛生
,甚至为了各自的利益相互倾轧。
如明代中后期的党派林立,给明代的政治生态造成了相当大的隐患,同时
给皇帝的权威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
综观明代科举的各个环节,科考、乡试、会试都不能避免考生与考官结成门生与座主的关系,但殿试这一环节很好的防范了这一隐患的发生。
通过殿试,皇帝将新科进士们变为“天子门生”。皇帝与举子之间建立起了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
皇帝意图通过殿试,在精英人才中寻找合意人选,在向诸进士施以天恩的同时,又强调了皇权的决定性与至高无上性,使得新科进士们在感谢天子知遇之恩的同时,坚定了报答皇恩的决心。
可见,皇帝在殿试过程中,
通过“亲行之”的方式,最大程度地削弱了殿试考生与读卷官之间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
,并且使考生真正成为“天子门生”,通过与考生建立师生关系。
既增强了皇帝在取士权上的控制,又可以巩固与未来臣子的政治关系,从而加强皇权政治的稳定性。
施恩笼络朝臣 维护朝堂稳定
明代官员绝大多数都是通过科举入仕,而殿试是考生获得进士出身的唯一途径。那么在任大臣的亲属子弟参加科举并获得功名的情况也就屡见不鲜了。
明初曾规定
“文官一品至七品,皆得荫一子以世其禄”
,但随着朝廷的严格控制,荫叙的范围日益缩小。
天顺以后,荫叙已成为学校的一部分,三品以上的京官才得以送子孙一人入国子监读书。
朝臣们认识到,以荫叙的方式维持家门的风光这条道路是走不通的了。面对进士日重的局面,大臣们转而希望通过使子孙获取功名,因此,出现了很多大臣子弟下场考取功名的事例。
但毕竟是朝臣之子,有一些考试活动还是存在走后门的情况。
面对这种情况,
皇帝并未采取有效的禁止措施,反而采取一种暧昧的默许态度
。皇帝这样做的背后有更深的政治考量。
禁止现任大臣子弟应试没有可行性
一方面,皇帝难以找到一种合适的方式解决现任大臣徇私的问题。
在任大臣大多并未在殿试中担任考试官,没有直接参与到殿试中,而是依靠其政治影响力,以一种私密的方式影响其子弟的殿试名次。
虽然从结果上看,大臣存在徇私的嫌疑,但是难以取得有效证据。
而如果直接下令在任大臣子弟不得登第,未免太过,极易引起的大臣们的反对。故而皇帝难以找到一种妥当的方式解决此问题。
另一方面,任大臣子弟登第这一情况,即使下令禁止也难以杜绝。
进士功名在明代意味着较高的政治起点和光明的政治前途。在宗族观念牢固的明代,大臣们无法抵挡家族长久繁荣这一巨大的现实诱惑,在家族适龄后辈参加殿试时,运用手段帮助其获取功名,谋得光明前程,以期实现家族长兴的目的。
皇帝默许现任大臣子弟登第,可以牢固君臣关系
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离不开君臣之间的配合,皇帝为保证皇权统治的稳固性,必须要注重建立和维持良好的君臣关系。
明代皇帝允许现任大臣子弟登第,对维护皇权统治具有积极意义。
一方面,从上表可知,与殿试进士的总数相比,登第的现任大臣子弟仅占很小的比例。这就说明现任大臣子弟登第,对殿试取士整体效果的影响并不大。
另一方面,有能力在殿试中荫庇子弟的大臣,多身居高位,在朝堂之上有着很大的影响力,甚至许多辅臣也通过此途为子弟谋前程。
皇帝虽然可能心中并不支持,但很难将其表现到行动上。
皇帝不对大臣子弟登第的现象严加禁止,在某种意义上,是
收服臣心的高明手段
。皇帝利用大臣渴望家族长兴的心理,在一定限度内默许大臣子弟谋得前程,大臣会感念皇帝的特殊关照之意,与皇帝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
从这个角度看,
皇帝容许现任大臣子弟应试,是稳定庙堂的必然选择
。
总的来看,明代皇帝对殿试中在任大臣子弟登第的现象采取的是一种不鼓励亦不禁绝的暧昧态度。
采取这种态度的最根本原因,就是皇帝希望通过此途笼络朝臣,从而达到收服臣心,稳固朝堂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殿试已经成为皇帝笼络朝臣、维护皇权统治的有效工具。
结语
由于明代铨选“独重进士”的趋势,殿试在取士链条中的地位愈发明显,并逐渐发展成为象征国家取士的政治符号与文化符号。
皇帝正是殿试独特象征意义的赋予者,在明代皇权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皇帝在推动殿试发展的同时,又为其发展划定了范围,制约了其发展方向。
皇帝与殿试的双向关系,是君主专制政治的产物。皇帝的意志,始终是影响殿试发展轨迹的决定性因素,殿试也为巩固皇权带来了不小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