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年间,在南阳府有一户姓白的老汉,名叫白明台,老伴名叫梅若花,两人虽然年轻时就已经成亲,可直到四十多岁才生下一个儿子,儿子白构天资聪明,孝顺懂事,深得二老的欢心。
不料在白构十八岁之时,竟患上了一场重病,郎中告诉二老白构所患乃是不治之症,命在旦夕,这犹如一场晴天霹雳降临在二老的头上,二老抱着白构失声痛哭,白构一脸憔悴地看着爹娘哭道:“孩儿不孝,未得侍奉二老尽终,实乃余生大憾呐!”白构告诉二老不要动他居室里的摆设,等他来世投胎,还要凭着这些记忆来寻到。另请父母熬一碗黄连汤,临死时让自己喝下,说这样能够保留死前的记忆。
二老以为白构病重胡言乱语,念及儿子的请求,便应了下来。不日,白构命绝去世,二老悲痛万分,跟儿子换了一身新衣,便将他葬在了自家的田里。而白构屋中设施摆设,未动分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二老并不是想着照儿子说的那样,来世凭着这些摆设找到家里,而是想通过保留儿子的居室,长久地追念儿子。
白氏二老原本想着老来得子,想依靠这个儿子度过余生,谁知儿子竟中途夭折,从此二老每日便以泪洗面,岁月的痕迹布满了他们沧桑的容颜。
在白构去世的那日,苏州府李员外家添了一个儿子,取名李冠蜂,李冠蜂从小就与别的孩子不同,他为人懂事,体恤父母,深得李员外夫妇的满意。待李冠蜂长到七八岁时,便开始做起奇怪的梦,他总是梦见两个老夫妇和一个破旧的家,在梦里,老夫妇唤自己为儿子,并对自己十分亲切,这个梦一做就是十年,虽然之间李员外也多方求医,但郎中都说不出什么原因。
李冠蜂十八岁那年,他向李员外夫妇建议道:“孩儿时常梦见的老夫妇,恐是孩儿的前世父母,他们的孩子应该去世的早,留下遗言要在来世报恩,所以孩儿想去寻找他们,以报答他们前世的养育之恩。”
李员外夫妇相信因果轮回,对儿子的建议深表赞同,便和儿子准备好行李银两,让他去寻找了。
李冠蜂凭着梦中的记忆,来到了南阳府的一户农家,当时,老夫妇正在忙碌,见有一个年轻人走了过来,便来询问。李冠蜂把自己梦中的经历以及此番前来的目的和夫妇二人诉说一番后,夫妇二人方才明白过来,他们不敢相信儿子的遗言竟然成真了。
李冠蜂来到白构的居室,见摆设和梦中一模一样,不知不觉竟然流下了眼泪,他似乎想起了些什么,忙跪下将二老认作父母。二老觉得是儿子再生,高兴地流下了热泪。李冠蜂在白家住了月余,便回苏州和生身父母告知详情。李员外夫妇命儿子接二老来苏州养老。从此,李冠蜂用心侍奉四位老人,让他们都度过了一个幸福的晚年。
编者的话:在这则故事中,二老老来得子,又遭失子之痛,儿子告知来世前来报恩,来世少年梦中感应,根据梦境寻到前世家里,通过一番确认,二老果真是自己前世的父母,便用心侍奉二老安度晚年。通过本则故事,告诉我们百善孝为先,为人要体恤父母,孝敬父母,让父母过上幸福的日子。我们长在新时代,生在新社会,生来就得到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所以平时应该体恤父母,了解父母的难处,为父母排忧解难,不让父母为自己担忧。
声明:本故事为虚构民间故事,取材自民间传说、怪谈、神话、故事、传奇等,旨在传承、拓展、发展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切勿与封建迷信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