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房玄龄送人去前线,李世民只问了一句话,为何就将人腰斩了?

公元639年,李世民命令房玄龄出任太子太师,自从听到这个命令之后,房玄龄就一再拒绝。在当时的朝堂之上,有很多人支持魏王做太子,而行事一向谨慎的房玄龄虽然没有公开自己的立场,但是从种种迹象中都可以看出他也是支持魏王的。后来房玄龄经过了一番推辞之后,房玄龄最后兼任太子太师。房玄龄此时公务确实比较繁忙,如今又是太子太师,可是他并没有和太子李承乾有太多的交流,所以两人关系并不是太好。其实房玄龄内心并不支持李承乾,他的儿子房遗爱支持魏王,所以在很大程度上,房玄龄是支持魏王的。如果房玄龄支持太子李承乾的话,也不会和他交流甚少。

后来又重新立太子,此时太子的人选在李治和李泰二人中间,长孙无忌大力支持李治。其实李泰和李治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都有资格立为太子,可是为什么长孙无忌坚持让立李治为太子呢?其实李泰在此之前就一直在准备如何争取皇位,而李治并没有参与其中,这样长孙无忌觉得李治更好控制。其次如果李泰被立为太子,长孙无忌就会被边缘化,根本无法所接近权力的中心。而在这次商量太子人选的过程中,房玄龄也在场,只是没有发表意见,在朝堂之上,他极其小心谨慎。

公元644年冬天,天空飘起了大雪,李世民带着太子李治御驾亲征。这次亲征的目标是高句丽,李世民一行人离开长安,直奔高句丽。这次出征队伍中有很多大将,所以留守在长安的人并不多,其中就有房玄龄。为什么皇帝李世民这么看中房玄龄呢?在李世民的眼中,房玄龄最为可靠,甚至和其他官员说好了,在朝中一切事情都由房玄龄做主。李世民一行人马离开长安之后,房玄龄成为长安城权力最大的指挥官。朝中大小事务都由房玄龄一人做主,众人都听从给他的命令。

作为臣子,房玄龄在李世民面前,事事小心谨慎。有一天,房玄龄正在宫中处理朝中事务,可是就在此时来了一个人。根据禀报,这个人是来揭发谋反的。房玄龄很重视,于是就让此人前来。见到房玄龄之后,这个人说他知道有人要谋反,房玄龄就问到底是哪个人,报上名来。这个人很淡定的说到,谋反的人叫做房玄龄。房玄龄听到这句话之后就知道肯定有人在背后趁着皇帝亲征,诬陷他。可此时房玄龄正在处理朝中的政务,只好派人准备一辆马车,让这个人带着揭发的信件去找李世民。

此时李世民的亲征大军已经走到了洛阳境内,马车很快赶上了大部队。后来声称揭露房玄龄谋反的这个人见到了皇帝。李世民问这个人到底是来干什么的,朝中不是有房玄龄在管理事务吗?当这个人说出房玄龄要谋反的事情之后,李世民连信件都没有看,就一个拿着长刀的武士,把这个人给抓起来,腰斩了。被腰斩的这个人,一再求饶,最后想反悔,可是已经晚了,成为武士的刀下鬼。从这件事中可以看出李世民对于房玄龄是高度信任的,后来杀了这个人之后,还让人送信给房玄龄以后遇到这样的事情自己处置就好了,不要来烦他。

这件事情不但没有破坏房玄龄和李世民的关系,反而让君臣关系更加的稳固了。此时在洛阳的李治以及长孙无忌知道此事之后,觉得在朝堂之上,房玄龄位高权重,如果李治和长孙无忌要想在朝堂之上有一席之地,只有尽快铲除房玄龄。房玄龄对李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长孙无忌和李治商量之后,觉得还要继续状告房玄龄谋反。于是二人把目标锁定在宰相萧瑀身上。在朝堂之上,两人一直有矛盾,这次让萧瑀状告房玄龄,李世民势必会相信。

两年之后,李世民一行人回到长安,就在他回来没多久,萧瑀就向李世民说房玄龄有着谋反的倾向,还给出了很多的理由。这次李世民面对这么多的理由,也没有什么触动,非常生气的指责萧瑀,说自己既然让房玄龄担此重任就应该相信他。后来房玄龄和皇帝李世民辞别,说想告老还乡。房玄龄知道在朝中危机四伏,最后李世民把房玄龄又请了回来,可见二人彼此信任。就这样,李世民面对房玄龄的两次谋反的举报都压了下去,如果不是出于信任,根本不会这么做的。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