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又东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无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鬲水。其中多薄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古代农副产品产量少,一旦发生旱灾、水灾或者异常的天气变化,往往都会引发饥荒,古人无法了解这种天气变化,所以就杜撰出妖怪作祟,在旱灾当中最为出名的就是旱魃。上面说的薄鱼也是一种引发旱灾的妖怪。
唐代白居易也以旱灾为题写下了一首诗: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在这些超级自然灾祸下,人类就如同蜉蝣一样难以撼动大树,而人类所能做得,只能等灾祸过去,我国就发生过一次最严重的天灾,数亿人丧生。
明朝是继汉唐之后的一个黄金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诗文、绘画、书法也都发展了起来,宋应星在《论气·气声》就讲了声音通过空气进行传播,在这种经济繁荣下,明朝的人口也快速增长了起来。
明朝巅峰时期,专家推测人口达到了1.97亿人,也有专家认为是1.5亿人,因为没有太过于详细的官方记载,关于多少人口,专家都一致认为至少突破了一个多亿,以这种人口基数的发展来看,若不出意外,中国人口很有可能会超过20亿。
然而一次巨大的灾害降临了,这次的灾难不仅摧毁了明朝庞大的人口基数,更是铺垫了明朝的灭亡,在这次灾害降临之前,明代的气候就已经出现的问题,干旱的情况尤其严重,竺可桢在《中国历史上的旱灾》中记载:除晋和南北朝以外,雨量特别少者为明代,当时旱灾之总数各世纪之冠。
1550年,明代嘉靖年间,继旱灾之后,寒冷的天气降临了,江南、华中、华南各地开始下雪,就连夏天都有“夏寒”、“夏霜雪”的天气纪录,广东位于位居亚热带,一年四季能够降温都不错了。
可明代时期,却降下了大雪,《广东通志》记有:明武宗正德四年冬,广东潮州陨雪,厚尺许。
《江南通志》:孝宗弘治十二年及十五年冬天寒,祁阳江水冻合,余姚江水冰合。
这些异常的天气变化造成农作物减产,饥荒开始爆发,江南一带勉强能够维持基本的粮食供给,可游牧民族却难以生存下去,他们纷纷南下,一次一次的在边关劫掠,这种异常天气延续到了明末都没有改善。
1626年,明朝天启六年,王恭厂还发生了一次大爆炸,一些迷信的百姓纷纷求神拜佛,朱由校还下达了“罪以诏”,可这依旧安抚不了慌乱的人群,民间起义的队伍也是认为大明已亡,纷纷举兵起义。
在天气、战争各种因素下,明朝死亡人数高达上亿,清朝初年,全国总人口下降到了1000万~3000万左右的水平。这种天灾在几百年之后,才得到了一个科学的解释,科学家认为15世纪之后,地球进入了一个小冰期。
2012年一项研究发现,这次小冰期很有可能是四次大型火山爆发和海冰增加反射太阳光组合效应诱发的,不仅仅是明朝,全世界也遭到了小冰期的重创,日耳曼人在寒冷、战争、饥荒当中人口从1600万减少到了900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