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是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8岁登基,14岁亲政,69岁去世,在位61年,他君临天下时间之长,在我国历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康熙在位期间,他对内剪除逆贼鳌拜,平定三藩之乱,维护了国家统一,对外反击侵扰东北边境的沙俄,捍卫了中国的领土完整。
在国家治理方面,康熙富国裕民,肃清吏治,开创出“康乾盛世”的繁盛局面。可以说,康熙是为中国的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的一位帝王。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无所不能的千古帝王,却有一件事,一直让他如鲠在喉,至死都没能完成,成了永远的遗憾。那就是在祖母孝庄太后驾崩后,他没想通如何去安葬祖母,而这一想就是37年之久。
孝庄太后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十分伟大的女性,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孝庄,就没有千古一帝康熙。
孝庄在75岁高龄离开人世,临终前她嘱咐康熙说:“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
孝庄临死前的遗嘱,不知道是随口一说,还是暗藏玄机,已经无从考究了,但是我们从中可看出两层意思:一是不愿意与丈夫皇太极合葬于昭陵,二是不愿意与儿子顺治帝福临合葬于东陵,只能在离顺治帝不远的孝陵附近处选择陵寝。
孝庄不愿意与皇太极合葬,那主要是因为皇太极在世时,她并不是受皇太极宠爱的妃子,所以她说不愿意打扰皇太极只是托辞罢了。
另外孝庄不愿意与儿子顺治帝合葬,一来是辈分不允许,二来她与儿子福临一直都不和睦,福临一直都非常讨厌母亲孝庄在背后干涉他。
康熙是何等聪明的人,自然能读懂祖母言语中的深意。可是读懂又如何呢?对于康熙来说,这可是个难题,比治国还难。
因为按照大清祖制,孝庄作为皇太极的妃子,理当葬于昭陵,与皇太极合葬一处,若按祖母的意思,则违背了祖制;若按祖制,则违背了辛苦抚育自己,教诲自己,支持自己的好祖母。
这样一来,可把康熙愁死了,但为了报答祖母的养育和教诲之恩,康熙想要给孝庄找一个最理想的陵寝,然后体面风光地下葬。
而这一想,康熙就用了整整37年,都没想好如何安葬祖母,只是将孝庄的灵柩暂时安放在京东的清东陵,后来康熙又在孝庄居住的慈宁宫拆了5间房屋在昌瑞山下建了一座宫殿,名为“暂安奉殿”,又将孝庄灵柩迁往“暂安奉殿”。
一直到雍正即位时,孝庄还是没有找到下葬的地方。三年之后,雍正大宴群臣,群臣对雍正是一番歌功颂德,但雍正却灵机一动,搬出了孝庄太后,他觉得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孝庄太后,在庇佑父亲,庇佑自己,庇佑整个大清。
自孝庄太后灵柩迁到清东陵的“暂安奉殿”以来,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大清国运日益昌盛,是时候为孝庄太后做点事了。
既然位于清东陵的“暂安奉殿”风水那么好,于是雍正下令就地建造陵寝,名为昭西陵,将孝庄下葬,昭西陵与东面皇太极的昭陵遥相呼应,意为共同庇佑大清。
康熙几十年的难题被雍正给成功解决了,这份卷子做得可十分完美。
雍正假借中国人十分推崇的风水观念,再结合大清的盛世,将孝庄风光大葬,既替父亲解决了难题,不违背祖制,又让后人无话可说,还从更高层面歌颂了孝庄太后丰功伟绩的一生,实在是非常高明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