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父不死,鲁难未已”这个典故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这其中夹杂了鲁国错综复杂的政治变革,庆父作为鲁国的大臣,曾长期兼领鲁国军政,因为其作恶多端,最终落了个身败名裂的下场。
鲁庄公是鲁国历史上的能主,此人在任期间,鲁国曾一度崛起,不过,鲁庄公虽说也是一代名君,但到了晚年,也逐渐昏庸。鲁庄公的第一任妻子孟氏为其生下了太子般,但却没有名分,后来,庄公又娶了齐国的哀姜为妻。哀姜虽然是庄公的正妻,却始终未能为庄公生下一儿半女,这就给了庆父以机会。
庆父是鲁庄公的庶兄,按道理,他也算作鲁国的宗亲,本来庆父完全可以安安稳稳做个宗室大臣,但其却有专权的野心,这就为以后的乱政埋下了祸根。庆父为了夺取鲁庄公的君位,甚至不惜拜倒在了哀姜的石榴裙下,他大胆的与哀姜私通,并不时搜集对付鲁庄公的情报。
公元前662年,劳累了一生的鲁庄公终于走到了尽头,这一年,鲁庄公突然出现了急症,不久就病倒在床。在临终之前,他预料到了鲁国未来的潜在威胁,于是开始安排后事。鲁庄公托孤的第一人便是叔牙。叔牙和庆父的关系最为亲近,同样,他也是鲁庄公的庶弟。鲁庄公为了试探叔牙,遂主动问其继承人选,叔牙历来口直心快,所以当场就推选庆父,因为这个举动,鲁庄公遂有了诛除叔牙的想法。
且说庄公托孤的第二人是季友,季友是鲁庄公同母异父的亲弟弟,此人才华横溢,是鲁国少有的辅佐之才。庄公向季友提出了同样的想法,季友深知庄公的用意,故而他极力推荐太子般。鲁庄公觉得季友是辅佐之臣的不二人选,不过,他还是担心庆父和叔牙勾结在一起,于是在临终之前,他将叔牙的回答告诉了季友。
季友是鲁国的贤才,为了鲁国的安宁,季友最终命人毒死了叔牙。鲁庄公去世后,季友遵照庄公的遗嘱,直接扶立太子般继位为君。
太子般是鲁庄公的第一个儿子,但此人却没有君王的风范,由于他过度信任庆父,最终遭到了他的弑杀。太子般继位没多久,庆父就设计刺杀了他,季友为了自身的安全,只好暂时逃往了陈国。
连续的政变给了庆父无穷的机会,庆父开始了篡夺鲁君的进程。在季友流亡没多久,庆父就篡夺了鲁国的军政,为了掩人耳目,他先是拥立毫无实权的公子开为君,而后就阴谋逼迫公子开退位。庆父这样的举动早已在鲁国不得人心,为了除掉庆父,鲁闵公公子开也做了相应的部署。
鲁闵公为了粉碎庆父的阴谋,便联络齐国的齐桓公,他借用齐桓公的威望,最终将季友召回到鲁国。为了对付庆父,闵公又再次任用季友为正卿,与庆父分庭抗礼。
鲁闵公的初衷是非常好的,但他忘记了庆父始终是个祸根,他一日不死,鲁国就一日不得安宁。就算季友再次把持国政,鲁国这种局面恐怕也无力改变。闵公在位仅仅一年,就被庆父设计弑杀了。庆父连弑二君,其在鲁国朝政已经无人可敌,季友为了自保,只好再次逃往它国。
鲁国连续两次政变,皆因庆父所为,鲁国人民早已不堪忍受。公元前660年,鲁国军民共同向庆父发难,他们簇拥来到庆父家门口,要求庆父下台,庆父看到自己犯了众怒,只好从后门逃往莒国。庆父这一出逃,就再也没有回到鲁国,因为其作恶多端,其它国家都不愿收留此人。后来,庆父在逃亡途中受到仇人的追杀,无奈之下,他只好上吊自杀。这就是有名的庆父不死,鲁难未已的故事。庆父连弑二君,早已不得人心,对于鲁人来说,此人不除,终是祸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