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代,诸侯们已渐渐不再有几百之多,随着强吃弱的形势发展,终而只剩下了齐、楚、燕、秦、赵、魏、韩这7国而已。随着时间推移,秦采用商鞅变法的方式迅速崛起,后来成了天下最强的虎狼国家,而其他6国大多衰落,仅有赵可敌强秦。秦赵之间爆发的长平之役似乎是场可决定天下未来走向的命运之战。很不幸,秦赢得了战争胜利,从而笑到了最后。
公元前262年,秦与赵为了上党之地而兵戎相见,双方总计出动了85万人互相火拼。在耗了3年之久之后,秦一举打败了赵,尤其战神白起一口气坑死了45万赵兵更成了战国后期的恐怖传说。按着后人的普遍观点,赵国会输就是因为赵括老板的无知,貌似就是他把45万人引到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的确,赵括接盘赵军后直接被敌人断了补给线,最后全军陷入了口渴无粮的状态之中,毫无战斗力的他们才全被活捉。那么赵惨败的锅真的应由赵括来背吗?其实他只是个背锅侠而已,真正问题出在赵孝成王身上。
我们先把镜头还原到那场长平之战。公元前262年,秦出动了40万兵,赵则派了45万人,双方85万人就打起了耗时3年的持久战。这场战斗旷日持久,双方几乎把全部家底全赌了上去,秦赵就像2个倾家荡产的赌徒:赢则富甲天下,输了就万劫不复。起初,赵将为廉颇,而他采取死守的方法。果然,面对防守不出的赵兵,秦兵死活攻不进去,双方就这么耗着。后来赵括替补出场,主动进攻就弄了个全军覆没。看起来赵的失败都在赵括老板1人身上,其实不是这样。
廉颇用兵老道,也算战神级别的人了。他为何死守不出呢?不就是深知主动进攻赢不了秦兵吗?赵兵打野外战不如秦人,可防守却还是有把握的,故廉颇死守不出。但45万人不是个小数字,他们每天要吃东西。所以前线打仗的话,赵国后勤方面就要跟上。可45万人每天耗的粮食就已非常恐怖了,结果战争一拖就是3年,你让赵国怎么扛得住。也就在这个时候,秦用了无间道之法,故赵孝成王改派赵括去打长平战。
粮食不足当然要主动进攻,但赵很快陷入了对方的埋伏之中,后来又因没了补给而全被活捉。这么来看,赵括输得也没啥毛病。可假想一下,赵王不派赵括换廉颇,同样也会因粮食短缺而强命廉颇主动出战。王命难违,廉颇也肯定会被迫进攻秦兵,到时候也一定会输,只不过可能不会把45万人全弄没了。这么来看,因赵的国力所限,故早就注定了难赢长平之战了。
这里还有个重要问题:秦是其他6国的公敌,赵与之打了3年,秦后方空虚,其他国家为何不去偷袭秦国?假若有人趁机攻秦,说不定赵与其他国家合作就能一下击破秦国。其实这也与赵孝成王出的昏招有关。秦赵开打以前,聪明的赵大臣虞卿就提出这么个好办法:赵应与楚、魏谈判,这样可孤立秦国,从而避免战争直接威胁秦国。
虞卿的这个办法很好,若赵与楚、魏接触,就算不成功也可让秦产生楚、魏、赵联合的错觉,到时候可能就不会发生长平之战了。反之,若楚、魏、赵真联合到了一块儿,那么在后面的长平战役里,赵就不会孤立无援,楚、魏肯定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可想象下,秦把家底全带了出去,楚、魏来个偷袭秦国老家就可轻松解决对方。可后来,赵孝成王偏与秦先进行谈判,双方没谈拢就打了起来,结果其他国家觉得这是你们之间的战争与自个儿无关,因此全部选择“看电影”而已。
综合来看,赵输掉了长平之战怪不了别人赵括,整个锅应由赵孝成王来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