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个人,他模仿李世民,模仿赵光义,只是不再造父亲兄长的反,而是造自己侄子的反。有这样一个人,他创造了一个盛世,开创了古代史上一个民族最后的鼎盛,有这样一个人,他兴盛海上丝绸之路,促进民族融合。他编辑大典,被称之为中国古代最大的百科全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他系统管理宗教,严厉整顿和提倡保护相结合。大修武当道观,扶持中国本土宗教“道教”。他驶得万邦来朝,万国臣服。他创造的盛世被称为“永乐盛世”。他就是明成祖——朱棣洪武大帝朱元璋的儿子,也是朱元璋最为信任的儿子。
你知道为何朱元璋最信任的人却起兵造反了吗?你知道为何朱棣迁都北京,而不是把国都留在南京吗?你知道永乐年间朱棣两次血洗皇宫屠杀了3000多名宫女是为了什么吗?至朱棣之后,大明王朝的皇帝,他们都是短命之人,究竟是巧合,还是因果报应,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历史,走到那位伟岸的男人身边,去解读他的一生。
公元1356年,朱元璋渡江攻下应天府。4年后朱棣诞生,此时前线传来战报,朱元璋对朱棣连看一眼都没顾得上,直奔前线去了。公园1370年,朱棣十岁,或封“燕王”。当朱棣17岁的时候,朱元璋让他们去自己的番地。朱棣是个有心人,民间细事,无不纠知。朱元璋同时对朱棣和其他几个子女们加强了教育注意力,兄弟们除了接受师傅们的教育外,还要随时接受朱元璋的训诫。朱棣是从朱元璋那里接受的完全是封建正统教育
公元1380年朱棣来到自己的封地,燕京也就是现在的北京。之后多次受命于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兵北伐,曾招降蒙古,并且生擒北元大将。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长子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先后去世。朱元璋四子朱棣不仅在军事势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可以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晚年功臣名宿均被诛杀殆尽,北方军事均有各地藩王为主,这个时候朱元璋对朱棣是最放心的。
在当时的各个藩王里朱棣是口碑甚好的人,即无秦王的骄横,又无晋王的奢靡腐化。自朱棣被封藩王以来,在自己的属地爱惜民心名利,巩固军屯,协助地方官员发展生产。更是多次调集军队,协助地方衙役兴修白沟河和滦河水利。一直至以来尽心尽力带头监工,终使当地灌溉千里。在洪武朝时代朱棣不仅属地的官民对朱棣盛赞有加,甚至连朝中大臣也对他赞不绝口。
太子朱标巡视北方,归来后在为晋王、秦王开脱罪名的同时,也称赞朱棣,“安民营边、仁勇兼有,为边陲驻石也。”
对于素来痛恨贪官污吏,崇尚简朴,重农爱民的朱元璋来说,这一些虽然增加了不少的形象分。但是朱棣的目标,显然不是想做柱石。心怀大志的朱棣能让朱元璋彻底放心的确实他的不争。
朱棣两次北伐得胜,卓越战功却只得到了朱元璋包钞十万贯的封赏。与他那位临阵脱逃的三哥晋王无二。然而,晋王得赏后却觉得封赏不足,时常满腹牢骚。朱棣却毫无怨言,相反屡屡上书坦言,自己没有这么大的功劳,赏赐的有点多了,如此谦虚谨慎,自然让朱元璋心中的天平倾斜。
公元1392年,太子朱标去世,朱标和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朱棣看蓝玉有矛盾,就像朱元璋进言,“蓝玉是为跋扈将军,嚣张跋扈,尾大不掉,恐祸及太孙”让朱元璋起了杀死蓝玉的心思,次年大兴蓝玉案株连数万人。而朱棣却凭借此举既向朱元璋表明了立场,又彻底打消了朱元璋对他的怀疑。又除掉了了日后和自己争夺兵权最主要的对手。但终使朱棣的巧妙表现,朱元璋也对他赞赏有加,但在朱元璋的眼里,他只是个“柱石”做不得太子,原因正在“棣儿类我”这一句话上。朱元璋对接班人的要求,是一个宽容的仁君。而不是和自己一样的刚猛治天下的翻版。和朱元璋相似的朱棣自然是不符合朱元璋的要求
公元1399年,朱云文继位,史称“建文帝”。刚上位便于手下的大臣谋划要进行削藩。因为“燕王朱棣势大难图,故削藩自朱棣同母弟周王始,”。为了削弱朱棣,朱允炆把北方地区的行政长官换了个遍,只求加强防护朱棣。
这一年的6月份,朱允炆的心腹齐泰,扣下了朱棣的下属。严刑拷打之下,得到了朱棣将要举兵谋反的消息。7月,朱棣装疯麻痹齐泰的人,并率兵趁夜攻夺北平九门,占据北平。后以“尊祖训、朱奸臣齐泰、黄子澄”。为国靖难为名,誓师出征。朱允炆以太祖旧将耿炳文等炳文为大将军,率30万军北伐朱棣,先遣部队9000人被朱棣偷袭
全军覆没。耿炳文再次与朱棣大战,又是惨败。朱允炆又调兵50万增援,朱棣轻率精英奇袭大宁。得到其中的精锐骑兵部队的补充,朱棣兵力剧增。建文帝手下的将军趁机进攻北平,此时北平守城之人,正是朱棣的长子朱高炽,是一位虽然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却被后人称颂了几百年的成功人物。他用冰冻住城墙,成功防御了几十万大军的进攻。
燕王大宁返回后,于郑灞大破李景隆军。朱允炆被迫罢免兵部尚书齐泰、太常寺卿黄子澄已缓燕王兵马。
公园1402年朱棣大军抵达南京城下。当年京城被攻破的那一刻,皇宫发生大火,朱允炆不知所终。朱棣攻下南京之后,再拒绝了他的支持者们反复几天的权进之后,于同年7月17日即位皇帝。但不是继承朱允炆的皇帝位,而是继承明太祖朱元璋的帝位。下令大力搜索齐泰、黄子澄建文朝臣50余人。朱棣还下令恢复朱允炆所改的一切太祖皇帝制定的惩罚和管制。以表明起兵的目的在于恢复祖训。
靖难之役是明初围绕皇权斗争,日趋激化的必然结果。朱棣以强藩起兵夺取帝位后,北方不再有强番存在。
公元1409年明成祖朱棣开始修建北京,表示立足于北方。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的关系,紧接着其他周边小国接受明政府封号。
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为了稳定北疆。朱棣先后五次远征蒙古。公园1424年朱棣死于北征回归途中的在榆木川。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年后由明世宗朱厚重改变为“明成祖”和太祖朱元璋并列为“万世不祧之君”,供奉于太庙中间。
朱棣在政治上清除潘王,排除异己。比如说建文帝的旧臣方孝孺,被诛灭十族。设立监察机构,恢复锦衣卫以及厂卫等官职。加强皇权,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改革吏制,完善了文官制度。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的雏型。这个内阁制度后来被西方国家所效仿,一直延续。但内阁品级不高,一般要经过翰林院是庶、吉、士锻炼,后来形成了不是庶、吉、士不能进内阁的潜规则。
在军事上朱棣重视北疆对北边防护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造,不仅使边防系统指挥和延边兵力的部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也是北部边防的攻防组合得到了改善。在此基础之上已经均为后盾的分地防御边防格局初步形成。此后朱棣还五次北伐蒙古、南征安南、发起望海涡战役。打败倭寇,再次将日本试探我泱泱中华的狼子野心消灭。
公元1421年。朱棣在北京举行大阅兵,调集军队10万人相继表演骑兵包抄、步兵突袭、步骑合击等多个项目,来观礼的使节达到27个国家之多。明朝军威之盛和和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巨大反响。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友好的关系一直延续到明末。
纵观朱棣的一生,不失为一位英明神武的皇帝。他五次出征漠北,为北方安定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朱棣还多次派郑和下西洋。将大明的天威宣扬到海外。他还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天子守国门奠定了之后北京的地位基础”。朱棣还命人编制了《永乐大典》。创造了一代盛世。
朱棣的功绩足以使其排到中华历史上精英帝王之列。
然而朱棣在铁血政治方面,却和其父朱元璋很相似,他残忍嗜杀,性格多疑,制造了多起大案。公园1421年,大明王朝永乐后宫,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案。明成祖朱棣对3000宫女痛下杀手,以凌迟处死,场面是无比的暴虐残忍,并且每一个宫女处死的现场,朱棣都要去现场观摩。这次屠杀主要是因为一名朱棣宠爱的妃子惨死。第二次屠杀是因为宫女和太监对食,被发现痛下杀手。在朱棣严刑酷吏之下,就有宫女屈打成招,说是后宫,有人想谋害皇帝,朱棣大怒,大开杀戒。行刑之日,朱棣亲自监刑。还令人画了一幅宫女与太监相拥图画,在后宫用来侮辱宫女们。
朱棣晚年的两次屠杀宫人事件,被残杀的宫女和官宦大约有3000人。可以说是大部分都是无辜惨死的,实在是令人唏嘘。只是这位皇帝终究是死了,享年65岁。但是他的子孙们就没有这么好的福气,寿命最高的只有60岁,甚至平均年纪只有43岁。有人甚至说是因为朱棣造反,害死了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大肆杀戮,报应在后世子孙的头上。还有人说明朝皇帝政务繁忙,无暇顾及修养,可能是劳累早死。但也不妨碍朱元璋活着70多,朱棣也活了65岁。也有人说,是家族基因问题,反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
喜欢明朝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称帝的时候,首都是南京,后来朱棣把首都迁到了北京。至于为什么迁都?还要细细道来,自从朱棣称帝后,一是、觉得南京的血流得太多了,明代故宫的广场上及附近的雨花台,无不是血迹斑斑。这使得新上任的皇帝心有不安,二是、由于朱棣镇守北平多年,深知此地在军事上的重要地位,并毅然决然地将明朝首都搬过来。
总的来说,小便认为迁都的理由巩固统治可能更多一点。其实也可能是眼不见,心不烦。迁都北京之后,便有了“天子守国门,君王守社稷”的美名。成就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硬气无比,霸道无比的大明帝国。中国古代史中的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完全演绎了汉民族的骨气和挺直的脊梁,强盛而又霸道,虽然是风雨凋零却也是依旧坚挺,回顾明成祖的一生,文武全才,知人善任,机智慎用,用兵应变。哪里有遇到灾害就免租震灾,保全功臣,是一个可以媲美秦皇汉武的帝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