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宗是个什么样的人?《明史》中说“他谦逊、节俭有度、勤政爱民。兢兢业业于保国泰持民营之道,使朝政太平,安定有序,民物康复。”这种对明朝皇帝的褒奖。在这部清朝写成的史书里是少有的。历史上名人对其评价也多是称赞,这是实至名归的,还是过誉。为何提到他,人们总是想到他的身世、妻子、儿子,他具体做了些什么?
朱佑樘,1470年7月30日生于北京紫禁城明宪宗第三子嗣,母亲纪氏因父亲叛乱被俘入宫。管理皇帝私房钱,偶然得到明宪宗一次宠幸就怀孕了。万贵妃闯冠后宫,宫中的人不敢把消息告诉明宪宗。皇三子在父亲不知道的情况下,出生成长起来。万贵妃生的皇长子,未正式命名就夭折了,贤妃柏氏生的皇次子。太子朱祐极也未活到三周岁,此后明宪宗才知道皇三子的存在。让母亲周太后,亲自抚养这个儿子。1475年,明宪宗令礼部为皇三子正式取名。至此,朱佑樘这个名字就载入了史册。大学士商珞等也因此请求立朱佑樘为皇太子。当年六月,母亲淑妃纪氏暴病而亡。刚六岁的朱佑堂哭得像成年人一样。11月,朱佑堂被立为皇太子。1487年8月明宪宗驾崩,9月6日朱佑堂及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弘治元年。
朱佑樘,刚登基就着手除明宪宗晚年弊政。9月11,佞臣礼部左侍郎李孜省、太监梁芳,外戚万喜及其同伙或贬官或戍边都被处理了。10月1日,废传奉官,罢免千余人,废除围在明宪宗晚年身边的僧道术士封号,判刑、戍边、革职的都有。同时尊周太后为太皇太后,王皇后为皇太后。立妃子张氏为皇后,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一夫一妻的皇帝生涯。随后朱佑樘追尊生母为穆皇太后,又对内阁成员进行了调整。12月免了江西、湖广等受灾地区的税负,初现爱民之心。
朱佑樘勤政,坚持每天上朝听政,除早朝外,还恢复早已废弃的晚朝制度。朱佑堂谨慎。为不受蒙蔽,他将四品以上官员名单,贴在文华殿墙上书记。他常批阅奏章到很晚,从来不允许太监代批奏章。一次,因为仁寿宫起火,忙了一夜,第二天无法早朝,朱佑樘太特地派人向众臣说明请假原因。朱佑樘制定了严格的官吏考核制度。提拔选调官员主要以政绩为评判标准,于是“弘治朝中多君子”。朱佑樘还恢复大小经筵制度、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每天的早晚朝之外,还创立了“平台召见”的新模式,每天两次在紫禁城平台召见有关大臣议事。
朱佑樘相对而言限制了宦官的权利,弘治朝东厂、锦衣卫基本都安于本职。有感于《大明律》的严苛,朱佑樘重新修订,改编成《大明会典》,废除了不少酷刑。朱佑樘轻摇减赋,在《明史 本纪 卷十五》中记载了孝宗朝:赈灾免赋役不下四十次,免庆典的次数也不少。他还屡次下诏禁止勋贵侵占民田,弘治朝大力兴修水利,几乎没有民变,人口数有五千万增至六千万,税赋收入也因此增加近两百万石,史称“弘治中兴”。
人总有短板,军事方面朱佑樘较少用兵,有三次收复哈密的战绩,但对鞑靼小王子、火筛等的多次入侵只是驱赶,守多攻少,河套地区又恢复到英宗天顺年间状态,成化朝在这方面的努力成了昙花一现。经济改革方面,使徽商崛起的明孝宗朝“叶淇变法”,被后世认为是明朝灭亡的第一张多米洛骨牌。朝廷的收入增加了,但边镇商屯却少了。粮食产量大量下降,动摇了边镇军需的根本,且粮价飞涨,这一做法考虑不够深远,类似魏孝文帝迁都后忽视边关六镇。
朱佑樘的一夫一妻形式史上唯一,每天只与皇后同起同居,过着平常百姓一样的夫妻生活。他对张皇后的感情令人羡慕,但这件事延展出两个问题。
一是国本:
朱佑堂和张皇后有两儿一女,次子和女儿夭折。于是后代只剩下后来的正德帝朱厚照一人,子嗣单薄,选无可选朱厚照无子驾崩。迫于无奈,张太后选了嘉靖帝朱厚熜,可嘉靖大礼仪之争,大闹一场,张太后晚景凄凉。
二是外戚:
张皇后的父亲兄弟高爵厚禄,拜在他们门下的官员不计其数,张氏族人多获官职,外戚势力远超明朝其他时期。朱佑樘身体状况一直不好,执政晚期也像父亲一样,寄希望于僧、道、术任用宦官李广,但他能及时醒悟,惩处了佞臣,勤政依然如故。
这使他的身体情况继续恶化,1505年6月8日,明孝宗朱佑堂驾崩,年仅36岁。朱佑樘是人们口中和汉文帝、宋仁宗并列的仁爱之军,他爱民勤政,轻型减赋,宽厚待人,但军事保守,部分政策缺乏前瞻性,放任外戚,宽人温和的性格决定了他的一生所为。朱佑樘虽不是开疆扩土的雄才大略之君,但他确实是一个好皇帝,一个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