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一章,主要说的是刘关张桃园三结义。但如同任何故事都有个开始一样,三国演义的故事,也有它的初始点,就是刘备的出世。本文要探讨的是。刘备为什么会出世?进而,英雄为什么会出世?
刘备出世的情况,还要从东汉的政局说起。因为皇帝比较昏庸,所以太监逐渐因为离皇帝很近而逐渐掌握权力。当时,张让、赵忠等“十常侍”把持朝政,结果“朝政日非,以致天下人心思乱,盗贼蜂起”。
这个时候,老百姓就越来越不干了,他们就起来造反。起来造反的队伍中,最出名的就是黄巾军起义。张角、张宝和张梁兄弟三人,以宗教的名义起来闹事,号称自己得到天神的认可,号召大家起来反抗官府,而且动静闹得很大。天下间,一时纷纷扰扰,大家都有点无所适从了。
怎么办?对穷人来说,造反意味着可能会有活路,他们是愿意天下大乱的。但是,对于那些高官贵人这些既得利益集团来说,造反要求推翻他们得以获利的政权,这显然违反了他们的根本利益。没有哪个统治者会坐着等待失去江山,他们当然必然要选择镇压了。各地的统治者也就组织人马讨伐敌人。
造反者主要进攻哪里,哪里就会成为镇压的主要地带。这个阶段,黄巾军主要是进犯幽州,想趁着这里的防备比较薄弱,拿下幽州,以扩大自己的底盘。
一旦幽州被黄巾军拿下,首当其冲的就是幽州的直接统治者,不是被捕就是被杀,最好的结果也是逃跑。幽州太守刘焉是刘家后代,他不想坐以待毙,就非常急迫地要对付黄巾军。他的幕僚说,贼军的人数太多了,咱们的兵却很少,要赶紧招兵买马啊。就这样,幽州官府贴出告示,向社会招募军人。这一招不要紧,招出个刘备刘皇叔。
刘焉发榜招军的时候,刘备已经28岁了。28岁在如今那不算大,甚至还算小的。但是在古代那个时候,这已经是很大的年纪了。当时人们的人均寿命也就是三四十岁啊。他觉得自己老了,也没有多大能力,去拯救汉室的天下了。于是,他就在那里唉声叹气。
他在那里唉声叹气,正好被张飞给看见了。张飞就大声呵斥他,大丈夫不给国家出力,哀叹个什么劲!两人一见如故,就去喝酒,结果还引来了关羽。就这样,三兄弟聚首了,演绎出一段创业佳话。
刘备出世,表明很多事情往往都有内在的因果推动。如果不是现实中张角军队侵犯幽州,那么幽州太守刘焉也不会招军应敌。刘备也不可能随之出世。这就是刘备得以出世的基本逻辑。
从中可以看出,英雄往往随着时势而出,应时势发展的要求而动。可以说,刘备是被时势激发着出世的。不仅刘备如此,其他三国里面的英雄,包括曹操、孙策等人,不都是如此吗?如果东汉朝廷固若金汤,朝廷内外一片清明,哪还有他们什么事?他们自然也就出不来。
刘备如此,他的老祖宗刘邦难道不更是这样吗?如果不是秦朝快速灭亡,天下大乱,刘邦这个乡村混子,还能当上皇帝?所谓时也运也,说的就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时势。
所以,谁能掌握时势呢?好像谁也掌握不了?时势这个东西,可遇不可求,只能顺从,不能逆反。就像大海涌潮,会把很多人带着起伏。
可见,什么时候,什么时势,就会激发出什么样的行动力量。很多事情,都是个人无法主宰的。客观的时势,会形成一种客观推动力量,使符合这种力量要求的人可以走出来,响应时势要求,从而建立自己期待的历史功业。
时势怎么造就英雄?这是我们在思考时势与英雄之间关系的时候,所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时势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就或早或迟地会出现。这符合基本的历史事实。但,具体为什么呢?
时势需要英雄来具体实现。什么是时势?这个时候的时势,还只是可能性的时势,即需要实现的时势力量。但这个时候的时势,还不能真正成为时势。要想真正成为现实的时势,还是需要有具体的人去落实它。
时势提供推动力量。一般来说,时势需要什么样的人出来,什么样的人就会出来。就算是有比较大的滞后性,这样的人也会出来。比如在战国时期,当时的国家要想继续生存下去,就需要改革以前的世卿世禄制度,即更改奴隶制贵族制度。而结果,各个国家就需要有变法的人才出现。
可能因为感受到这种来自历史深处的需要,当时很多人就认为这是被社会所需要的,是符合正义要求的,能救万民于水火之中,因此是正义的事业。所以,他们就努力学习法家学说,不断积累相关的变法思想,后来还真就出来一批变法人士,如商鞅和申不害等人,他们还真的改变了战国的格局。
如战国时期,变法成为各个国家普遍的时代需求,但是如果没有变法者去落实这样的要求,那么所谓的变法时势,也只不过是可能性的时势,而没有进入历史正规,更没有成为现实的时势。
要想把可能性的时势变成现实性的时势,就需要有具体的大力行动者,即英雄们去代表时势,采取行动,具体地去落实时势。所以,从时势本身来说,它需要英雄去落实。为什么需要英雄去落实?
因为英雄是趋势的代表者。如果各种力量都是平均的,而没有突出因而可以超出众人的智慧高度的因子,就会产生没有多大效率感的低度均势,而难以产生突出高度,进而引起社会普遍的趋高行动引力。也就就不会有人能够高效组织起来,加以具体落实时势的要求。所以,这个时候,时势是不可能从应然状态进入实然状态的。英雄可以说是具体的高效带领者。
时势能够指出来英雄的努力方向。英雄应该怎么努力呢?这还是需要时势能够为他们指出努力奋斗的方向。怎么做是对的?这不是任何个体人说了算的,反而是时势说了算。在需要变法的时代,你要维持老旧的制度和礼仪,如孔子,你就不可能成功,你会被抛入历史的垃圾堆。
时势不仅可以为英雄提供努力的基本方向,还可以为英雄们提供具体的细节行动方向。大势形成以后,会直接要求按照这个大势的要求,去细节化匹配各种具体的制度或者机制。如果边缘匹配核心,侧翼匹配中轴的基本要求。
客观上,自然而然就会从抽象到具体,一步一步地去构建系统化的行动体系。这样就必然出现细节化的努力方向。如变法趋势一旦形成,研究变法的人士就会逐渐要求知道具体应该如何变法,一步步从上到下地去落实这种来自时势要求的抽象变法方向。
英雄们最终还是要靠实干来加以证成的。否则,他们不会满足与抽象大而无当的论述,反而要求具体落实。因为只有具体落实,自己的抱负和努力才能因为得到了具体的落实点而高效实现。否则,一切就只能是半成品的,未完成的,这是英雄们所不能允许和接受的。
时势仅仅为英雄提供行动方向吗?当然不是。时势还可以为英雄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力量。什么是时势?难道会是大家都不行动,就等待着几个英雄去行动。这绝对是不可能的,处于这样的少数人行动的状态,也不可能实现所谓的时势。
时势就是符合大多数人需要的,所以它必然能够催动大多数人行动起来。大家都需要它,都行动起来,才能形成巨大的时代势能。这就意味着代表时势发展要求的英雄们,必然有多数人的支持。他们的思想和行动,会得到大多数人源源不断的支持。即便一时间他们处于弱势状态,也会因为有了多数人的支持,而最终能够发展起来。
但是也必须强调,时势往往成为英雄们所难以把握的客观力量。时势能够主宰英雄,使他们不得不服从客观趋势的发展要求,而必须按照时势要求来思考和行动。
时势,不是英雄能够催生的。如上文所说的刘备为什么能够出世?如果不是政治版图发生了变化,不是黄巾军应时崛起,那么刘备是不可能从社会底层被推动出来的。对刘备来说,这个时势的发展变化要求,他是没办法掌控的。也因此,时势发展对他来说,是被动的,是异己的巨大力量。
自觉程度不同的英雄,会因此有不同的个人结局。根据个人能力,符合历史时势发展要求的,会成为最终的成功者,如刘邦也未必有高位智慧,去自觉地代表时势发展的需求。但是他个人的能力所及,基本上符合当时时势发展的需求。如他比较灵活,知道要按照老百姓的要求,去设计自己的成功道路,而不能背反老百姓的要求去行动,后来的约法三章,都是符合老百姓要求的产物,也表明他个人的灵活性格,而不是拘泥于当时时代发展的各种既定因素。
这未必说明刘邦是多么地自觉的行动者,反而意味着他很可能是投机成性。但是即便是非自觉的,甚至很可能他还处于自为状态,但是他投机的性格,还是能随风捕捉个人成功的机会,能够发觉机会在哪里,他就跟着机会的风向,行动到哪里。而这样的投机性格,虽然不是自觉代表历史趋势,但是他却可以被动代表历史趋势。不论怎样,他还是能够代表历史发展趋势要求的。
所以,英雄分为自觉的英雄和半自觉的英雄。两者所能取得的最终成就,由此基本上被确定出来。自觉的英雄一般取得的成就比较大,而且稳定。但是如果他个人出山扣住的功业段位并不怎么有利,加上自己的其他各项能力并不足以支撑完成时势发展的要求,那他所能取得的成就也会因此而有限。
相反,半自觉的英雄如刘邦,反而可以因为自己出山时,占据了比较有利的功业段位,加上自己的性格比较有弹性,能够长时间支撑着去满足时势发展的要求,所以能够取得比自觉英雄更大的成就。
对当时的东汉朝廷来说,因为统治集团已经越来越腐败,不仅皇帝腐败荒淫,而且统治集团中越来越缺乏行动能力。最后,竟然由十个太监把持朝政。这意味着什么呢?
当然表明政权内部已经越来越失去自我更新、自我良化的能力。也就是说,政权内部产生了自我梗塞的状况。内部梗塞的政权,还能统治整个国家吗?当然不可能了。老百姓从国家这里得不到足够的保护和生存来源,就会选择造反。
他们这个时候,不造反是不可能的,因为他们不造反必然要死,而造反,特别是跟着黄巾军造反,还可能有活命的机会。
为了保护这个政权,他就要求招兵买马,去保护政权。这样,不论是反政权的黄巾军,还是保政权的刘焉太守以及刘备等人,他们都因应时势而出位,走到历史大势的中心正位。这样,天下趋向混乱的时势有了具体的落实人员。天下由此大乱,乱的事实由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性。
内在要产生混乱的东汉朝廷,已经控制不住来自社会的造反涌动。各地贫穷的人们,开始造反了。其中最有力量的是黄巾军起义。
造反和镇压,都是当时趋于混乱的时势的内在要求。黄巾军他们感受到了造反的趋势的要求,就起来造反。刘焉刘备他们感受到了维护东汉政权的需要,就组织人马镇压造反者。
他们双方都认为自己的行动是正义的。黄巾军喊出了“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要求推翻腐败的东汉政权。而刘焉刘备他们认为黄巾军是内贼,是危害天下稳定的乱党,他们要匡复正义,剿除叛贼。
其实,他们都是对的。因为他们都是有合理性的,都反映出了当时东汉政权失去合理性的时势的内在要求。刘焉刘备他们闻风而动,虽然是为了保护东汉政权,但是他们的行动本身,已经反映出了东汉政权被晃动的趋势,也就是说他们行动起来,本身也就是一种乱和晃动。
也只有这种来自维护者的晃动本身,在发展过程中,反而可以成为进一步晃动东汉政权的行动。如后来的曹操和孙坚孙策等人,他们看似是在维护东汉政权,维护着维护着就异化成分裂势力了。所以,他们这些人不论初衷是什么,最后都成了推翻东汉政权的因素。也就是说,曹操、刘备和孙权等集团,实际上与黄巾军一样,是反东汉政权的行动集团。
要把东汉政权的崩溃趋势演变成事实,就需要有杰出代表,代表底层人民来行动。刘备、曹操和孙氏父子,他们都是这样的杰出代表。三国演义中,每个著名人物背后,都有他能够代表的势力。他自己努力代表这个势力,结果就会很好,成就也会很杰出。
在东汉政权刚开始有崩溃的趋势的时候,各地出现很多争领天下的人,如黄巾军、袁绍、袁术等,他们说起来也是东汉政权的分割者。当他们看到中央控制力已经不复往日的程度之后,他们就想着要从中分取一杯羹,想称王称帝,如袁术称帝,袁绍与曹操争领天下。
不论他们的结局如何,他们都是代表社会乱的趋势的杰出代表。为什么需要杰出代表?因为如果没有这些杰出代表,东汉政权的乱,就没有具体表现出来的承载者。
从东汉政权本身来说,黄巾军和各地出现的军阀,尽管他们有程度上不同,有形式上的不同,但是实质上他们都是异己的造反者。他们站在各自立场上,或紧或慢地在推翻东汉政权。
东汉政权趋于崩溃的时势,为底层造反者和贵族造反者,提供了奋斗的方向。也因此,他们都得到了自己的拥趸,有了表演的山河大场。这些拥趸,本身也是时势发展的要求的体现。因为是时势,所以感受到这种时势要求的各地普通人就根据需要,聚集在杰出人物的旗帜下,共同奋斗,期待能够得到合乎历史趋势要求的结果。
这样,就实现了普通人群与杰出人物的结合。他们结合起来,或多或少地按照时势的要求,展现奋斗力量,最终得到符合他们调性的历史结果。这也是《三国演义》所要告诉读者的基本画卷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