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五年末,紫禁城龙椅上的崇祯皇帝如坐针毡。在关外,八镇精锐、十三万明军和蓟辽督师洪承畴一起覆灭于“松山大战”(当时朝廷以为洪承畴就义,实际上城破被俘后降清了)。在关内李自成、张献忠两股流民军正在疯狂扩张队伍和地盘。
腹背受敌之下,崇祯急需军饷以扩军调兵。然而户部尚书倪元璐做的下一年财政预算,更让崇祯感到绝望。预计支出二千一百万两,而收入估计不足一千六百万两!
为了弥补这巨大的缺口,朝廷多次派巡查御史奔赴各地督促加派征税(主要是三饷)。不过倪元璐认为贫民已无余财,此举非但收不来钱,反而扰民害民,逼迫他们投身流民军。
情急之下,崇祯想到了倪元璐之前推荐的一个“奇才”,户部司务蒋臣。
安庆府学生员、今保举考中知县蒋臣者,博学名通,究心世事二十余年,即问之可知百事,其人方以谒选入都,固可延而致之也。臣闻此言若赏,臣从文章议论之间知蒋臣久。
倪元璐《倪文贞奏疏》
崇祯十六年六月,崇祯在一次御门听政时,特意召见了蒋臣,向他询问如何解决当下朝廷的财政危局。蒋臣提出可以重启正德年间就废止的宝钞法,由朝廷根据需要确定印发数额。
根据当下的情况,蒋臣建议每年印发三千万贯宝钞,一贯定价白银一两,这样每年可以为朝廷带来三千万两的收入。为了保障宝钞的推行,他还提出了相应的辅助措施:
经费之条,银、钱、钞三分用之,纳银卖钞者,以九钱七分为一金。民间不用,以违法论。计六奇《明季北略》
上面说的“钱”指的是铜钱。首先强制民间使用宝钞,其次为了便于推广,朝廷让些利给平民,也就是可以打折兑换宝钞,面额一两的宝钞只用九钱七分即可兑出。另外朝廷还自行承担了宝钞的印制成本,看似利国利民。
现在稍微懂一点经济的人都知道,这个没有真金白银做后盾的印钞方法已经不是诱发通货膨胀的问题了,完全是朝廷赤裸裸直接抢劫民众之财。
崇祯并不懂经济学,可能一时也搞不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是蒋臣的一句话彻底征服了他 – “不出五年,天下之金钱尽归内帑”。已经被缺钱折磨出严重焦虑、失眠症的崇祯,怎么抵抗得住这个诱惑。
崇祯晋升蒋臣为户部主事,并下令户部研讨出宝钞的详细方案。
对于这个一本万利的买卖,户部右侍郎王鳌永是极力的赞同,他给崇祯描绘了一幅更加美好的蓝图。
且言初年造三千万贯,可代加二千万余以蠲穷民,此后岁造五千万贯可得五千万金,所入既多,将金与土同价,除免加外,每省直发百万贯分给地方各官,以佐养廉之需。
孙承泽《春明梦余录》
在王鳌永看来宝钞只用来应对军饷不足就太大材小用了,完全可以扩大印发量。首先可以赈济天下饥民,其次可以代替加于贫民身上的三饷,从根本上消除关内流民军这个隐患。
这确实是事实,因为海内贫民如果没有沉重的赋税、能有饭吃,没几个人会跟着李自成、张献忠们造反。他们反而会积极配合朝廷剿灭这些破坏他们安定生活的流寇。
另外王鳌永认为也可以用宝钞养廉,官员们收入高了,自然就会降低对所辖平民的盘剥,这也会大幅度地抑制海内已经沸腾的民怨。反正在王鳌永眼中,明朝所有因缺钱产生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发行宝钞来解决。
确实,因缺钱产生的问题,是得用“钱”去解决问题。但是拿一张纸,在上面写个数字,这张纸就变成“钱”了么?王鳌永作为专门和钱打交道的官员,他看不出问题么?
王鳌永不傻还很聪明,因为他发现了这个无用方案在理论上唯一可以成功的方法 –废弃银钱,皇朝上下全部使用宝钞。如果朝廷真的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虽然会引发极大的混乱,但是朝廷确实可以在一瞬间就将天下绝大部分的财富握于自己手中。
现在看来,王鳌永支持宝钞的原始动力实际上和袁崇焕的“五年平辽”一样 – “慰圣心尔”,仅仅凭借那虚无缥缈的念想,就赌徒一般地拿整个皇朝来搏一把。
直白点说,这就相当于朝廷下令将天下之财全部没收,然后由朝廷重新分配。在王鳌永看来,皇朝都将不保了,还有什么可顾及的?方法到底好不好那也是保住皇朝之后再讨论的问题。
虽然崇祯于军事战略、金融经济是外行,没有相应的辨识技能。但是他刚愎、急功近利的性格却是在纵容这些赌徒拿皇朝去搏命。只不过他至死也没能意识到自身的问题,反而全部归罪于臣下,以至于最后他的皇后死前也忍不住斥责他。
都城陷,帝泣语后曰:“大事去矣。”后顿首曰:“妾事陛下十有八年,卒不听一语,至有今日。” 乃抚太子、二王恸哭,遣之出宫。
《明史·后妃传二》
最终王鳌永的方案出炉,强制全国兑换使用,第一次发行五千万贯,剔除掉制作和兑换成本,朝廷大概可得白银四千三百万两,相当于大明皇朝三年的赋税总和。
在崇祯看来,这不但是点石成金,还意味着大明皇朝将在他手中复兴,实现他的终极梦想。狂喜的崇祯下令,特设内宝钞局,开始印制宝钞。同时下旨,广募钞商(负责在民间兑换),一旦宝钞印制完毕就全国发行。
但是大明皇朝还是有明白且敢说话的人。
在崇祯为推行宝钞发行而召集的会议上,内阁首辅蒋德璟,就兜头给兴奋的崇祯浇了一桶冰水。
民虽愚,谁肯以一金买一张纸?
《明史·蒋德璟传》
蒋德璟很清楚没有实际金银作为宝钞发行的支撑,印出来的宝钞就算是崇祯在上面加盖皇帝玉玺,在民众眼中也是废纸。强制推行宝钞,民众肯定也会有极端的手段来抵制,反而会诱发更大的问题。
如果朝廷真的有能力强推宝钞、夺民之财,都不用等李自成打进北京,北京平民自己就会动手掀翻朝廷。
为此蒋德璟又专门上揭帖对比了宋、元、明三朝推行宝钞的异同,来说明如果想宝钞平稳正常流通应该如何发行,并且警告:“惟今当久废之后骤欲督之行使,恐愚民不可虑始,徒法亦难自行”。
蒋德璟没有上奏疏而是揭帖(类似公开的告示),是因为他已经意识他无法独自说服刚愎自用的崇祯,他希望能在朝堂引发广泛的响应,大家共同施压来阻止崇祯推行宝钞。
只不过大臣们早已怕了崇祯,一个个只求自保。崇祯自己也对蒋德璟的谏言毫不理会。
说明:据不完全统计崇祯在十七年间,换50多位大学士,11个刑部尚书,14个兵部尚书,诛杀总督7人,杀死巡抚11人,被处死的武将更多。也就洪武朝可以比一比。
但是后续的事实却和蒋德璟说得一模一样。崇祯十六年年底开始正式推行宝钞时,重要的中间人“钞商”却无一人应征。因为担心朝廷以钞法强行从他们的店铺里兑换物资,京城的商铺纷纷关门罢市。
宝钞一开始推行就成了一个大笑话。
见到这个情形,一些言官也开始上疏请求崇祯罢停宝钞的发行,连始作俑者蒋臣也上疏崇祯,建议他控制宝钞的流通数量,应以推行和稳定钞价为主,“宁徐勿骤”。
这个时候崇祯刚愎、要面子、一意孤行的性格展露无遗。他不认为他的决定有什么问题,反而觉得当下宝钞难以推行的局面都是首辅蒋德璟故意拆他的台。遂拟旨准备罢斥蒋德璟,并强硬地继续推行宝钞,例如官员俸禄以宝钞代发、要求市民兑换、土地房产等交易只认宝钞等等。
官员们没有办法,只能拿着一叠精美的印刷品回家。但是民众又不真的是“愚民”,根本就没人接受崇祯的宝钞,所以崇祯和朝廷虽然一番操作猛如虎,但是结果却是,没有任何结果的笑话。
不过宝钞还是起到了它的效果,只不过这个效果让崇祯更加绝望。京畿的臣民通过宝钞断绝了对大明皇朝的最后一点心思,三个月后“喜迎”闯王入京。
实际上以李自成大顺军的战斗力,以及北京的城防工事。北京军民如果上下一心死守坚城,不说能不能守住,起码是可以坚持到吴三桂赶到,大明皇朝说不定还能缓上一口气。
说明:李自成在进入北京前,唯一抵抗的人是宁武关总兵周遇吉。周遇吉手下只有四千宁武军,但是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就是拿他没办法,反而损失了几万人。最后因为宁武军没军粮了,李自成才把周遇吉耗死。
只能说崇祯自己把大明皇朝的最后一线生机给折腾没了。
这里说点题外话,不少书籍里盛传李自成逃离北京前从内府收缴了上千万甚至于上亿的白银,例如《明季北略》中说,“旧有镇库金积年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伯两”。注意说的是库存,不是刘宗敏拷打出来的。
“五伯”是五百的意思,这样算下来就是185亿两白银,这是多么海量的财富?这么说吧,明朝存续的近三百年的时间,累计也没赚到零头。就算是缩小一百倍也有近两亿两白银,别说明朝即便是后面的清朝也没有任何一个年头朝廷的府库里达到这个数的。
那么类似这些荒谬的说法从何而来,笔者认为可能是李自成进入北京后缴获了大量库存的宝钞,以谬传谬之下,就成了崇祯守着“金山”还喊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