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把握住这两个机会,崇祯本不会死

引言

崇祯是一个最不像末代皇帝的皇帝,在他身上你看不到一丝末代皇帝的特性。

自打登基以来,十七年的时间,崇祯没有一天请假,也没有一天旷工,每天都是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俨然一副工作狂的模样。

而对比他之前的三任帝王,各个都有亡国之相,反倒各个都挺了过来,最后把锅抛给了崇祯。

即位之后的崇祯,本有两次逆天改命的机会,哪怕抓住一次,也不至于魂断煤山了。

第一次机会

崇祯的异母哥哥天启皇帝朱由校是个短命鬼,年仅23岁就去世于乾清宫,给他那个异母的弟弟朱由检,留下一个千疮百孔的江山。

十八岁的朱由检登基后,看着他这大明的江山,也是眉头紧皱。

不管是从内还是从外来看,他这大明的江山都充满着种种亡国之兆。

内有天灾人祸:北方大旱,赤地千里;流寇横行,纵横千里。

外有北方的皇太极,大明的军队两线作战,每年高达两千多万两的军费开销,把大明一点点拖向了深渊。

客观的来说,朱由检身上确实是有性格缺陷,他生性多疑,才干不足,但这些性格缺陷并不是亡国之君的具象体现。

虽然他每天勤于政务,殚精竭虑,但依旧没有能力挽狂澜。

我就不过多的叙述他早期的一些错误昏招了,就只说在大明即将覆灭之际,他仍然还有两次机会可以不死,可惜两次机会他都没抓住。

甲申年的大年初三,李自成的军队已经开拔到了山西,眼看着最多也就两个月左右的时间,他李自成就能马踏紫禁城了。

崇祯帝把李明睿给叫了过来,两人商讨着怎么解决这燃眉之急。

李明睿也不藏着掖着,直接说,皇上啊,您朝南边看,那里还没被战火揉虐,咱搬家到南边。

想那赵家小子赵构搬到了杭州,使得赵家的天下又延续了150多年;咱也去南边,我大明的星星之火,他日必能燎原。

其实,崇祯自己心里早就打定了“南迁”的想法,但是面对朝堂上的那些老夫子,他不能自己说出这个想法。

毕竟这主动放弃祖陵,放弃家业的行为,说得难听些就是逃跑,他可不想背上这个骂名。

他想的是,由旁人提出来,他假意推脱,大臣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劝说,他在慢悠悠的同意,这事也就妥了。

"汝意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看到皇帝这么询问自己,李明睿心里都着急,这都啥时候了就莫瞻前顾后了。

"天命微密,当内断圣心,勿致噬脐之忧。"

这李明睿也想不到,自己最后竟成了领导的背锅侠。

两人暂时定下了“南迁”的想法,不久后崇祯召集高级官员们开会。

这次会议上,崇祯一来就诉苦,表示贼寇一天天逼近,他这个皇帝也要驰骋疆场了,希望大家给出出主意,拿出解决的办法。

指望这些养尊处优,各有各小心思的人,能拿出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那是不可能的。

崇祯本意是想,倘若哪怕有一个人提出“南迁”这两个字,他就立马顺着这个话题,把会议拉入主题。

可大臣们吵吵闹闹,愣是没有一个人提出“南迁”这两个字。

等到后来,李自成的部队越来越近,又召开了一次会议,这一次,崇祯也不再遮遮掩掩了,直接就挑明了会议的主题内容:

“李明睿有疏劝朕南迁。国君死于社稷,联将何往?又功朕教太子先往南京,诸卿以为如何?”

这一下,就把李明睿置于火架之上烧烤了。

以内阁首辅陈演为主的一批人,立马对李明睿进行了口诛笔伐,甚至提出:

"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不杀李明睿,何以治天下!"

这个陈演作为内阁的首辅,没啥本事,以收受贿赂、打击异己出名,整个就是一个混世魔王。

明朝灭亡之后,这厮被刘宗敏关了起来,他立马拿出四万两银子送给刘宗敏,虽然被放了出来,但仅仅过了四天又被抓了回去,直接给咔嚓了。

话说回来,在李明睿饱受口诛笔伐的时候,崇祯躲了起来,没说啥。

等后来,形势越来越急迫了,崇祯也着急了,他找来陈演,开门见山,要求他写一份南迁的报告,让老陈在这事上替他担待一些。

这老陈是官场老油子,滑得很,口上说得义正言辞,道德辞令,反正就是一个态度,这报告我不写。

在会议上,这好些个大臣都是等着看你老陈表态站队,你可倒好,一言不发,就跟个木头桩子一样杵着。

有时候崇祯急了,直接逼老陈发言表个态,这老陈要么就是笑笑然不言语,要么就是一切由圣上决断,气得崇祯一脚踢翻了桌子。

到后面崇祯想跑都跑不了的时候,群臣们就把老陈给推出来,说他作为内阁首辅失职。

这老陈对着崇祯一把鼻涕一把泪,说是自己判断失误,才导致贼寇围困,罪应当死。

气得崇祯直接大骂他死有余辜,不过却没杀他,只是把他轰出大殿,撤了首辅的职务。

话再扯回来,崇祯和一帮大臣们商议是否“南迁”,从一开始的扭扭捏捏,到后来的直截了当。

这讨论来讨论去,一晃就是一个多月过去了,等到后面李自成拿下居庸关和昌平的时候,崇祯这回是真坐不住了。

他对李明睿说,这事不再掰扯了,我说了算,咱这就立马南迁。

李明睿看了看领导,叹了一口气,说现在整个北京都被李自成围成了铁桶,苍蝇都飞不出去。

好吧,到此,南迁一事也没了希望,崇祯这第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就这么没了。

第二次机会

李自成就是一个流寇,他并没有坐天下的心思,不具备一个开国皇帝的能力和眼光。

在3月17日这一天,他都打到了复兴门一带了,再进一步就是龙椅了。

都到了这时候,早上他居然给崇祯写了一封求和信,在信里他提出了一些要求,只要崇祯同意,他立马撤出北京城。

他的诉求概括起来,大致就下面这三点:

1、割让西北一带给他;

2、崇祯拿出100万两白银给他;

3、只要满足前两个条件,他可以帮崇祯打击皇太极。

这三点要求,说实话,就崇祯当时那个处境来说,简直可以说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喜事啊!

可面对李自成抛过来的救命稻草,崇祯和大臣们根本就没有考虑,准确的说,是不敢考虑。

如果说“南迁”这事还能拿出来讨论,那“割地赔款”这事,谁支持谁就身败名裂,就连崇祯自己也不敢碰这个底线。

或者说,对于崇祯和大明来说,这并不是他们所考虑的机会,或许,在他们看来,这压根就不是一次机会吧。

崇祯之死

3月18日晚,朱由检本想趁着夜色混出城去,可是从安定门、朝阳门再到前门,没有一道城门为他打开。

天即将发亮的时候,落寞的朱由检带着太监王承恩去到了煤山。

望着城外的一片烽火狼烟,他知道事已成定局,无法挽救了,徘徊凝视许久,他方又复回到皇宫之中。

朱由检在宫中饮酒消愁,长叹“苦我民尔”,一旁侍候的太监张殷看着他难受的样子,没忍住劝他投降,被崇祯一剑给刺死于当场。

3月19日一大早,天刚亮,朱由检来到前殿,鸣钟召集百官,等了许久却无一人前来。

当初说好一起誓死抗击贼寇,血战到底,誓死不降的那些大臣们,第二天就跑到李自成的办公室排队,请求新主人给安排个新工作。

“诸臣误朕也,国君死社稷,二百七十七年之天下,一旦弃之,皆为奸臣所误,以至于此。”

留下这句话后,崇祯自缢于煤山,年33岁,身边只有太监王承恩一人而已。

崇祯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绣着金边的红鞋,挂在一颗歪脖子树上,而不远处的紫禁城,大明燃烧在熊熊大火之中。

朱由检在自缢前,于所穿的一件蓝色袍服上写下了这么一行字:

“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可悲可叹!

后记

在我看来,大明实亡于那些只会空口说大话的“文官集团”,这批人根本不会考虑大明的利益,一个个的唱起高调,说起大话来,比谁都厉害。

这些文官集团有着下面这三个特性:

1、思维固化,早就没了基本的判断能力,只会附和小利益团体的声音;

2、不敢担责,遇事只会推诿责任,这就导致不敢出主意,也不敢拿主意,事成了是出头鸟,事不成就是背锅侠;

3、他们的家产几乎都在北方,集中于北京城,大明没了,无非就是换个领导,只要家产还在,大明没了与己无关。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