徇私舞弊、任人唯亲自古以来便是民间最深恶痛绝的官场现象之一,如果这种现象不能得到控制,大肆泛滥的话,甚至会造成时局不稳,政权覆灭。纵然有位面之子刘秀力挽狂澜,大汉也不过仅仅在持续了不到200年,归根结底与东汉末期政治腐败,选拔多任人唯亲大为相关,那么东汉的政局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堕落成这样的,对我们今天又有着怎样的警示作用,不妨让我们暂时回到那些年,一睹究竟。
东汉初年及其之前的选拔制度
推行国政,造就盛世首要在人,历史上一个个盛世王朝都少不了治世能臣们的身影,那如何从茫茫人海中把他们选拔出来就成为历任统治者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其实我国先民们根据时代的不同也研究出了很多不同的选拔制度。西周时期由于信息交流相对闭塞,而且社会脱离部族制不久,主宰朝政的官员多为世袭制,这种毫无考核可言的选拔虽鉴于当时人力物力有限,但也十分不科学,秦王之所以能一扫六合,就和商君开创的爵位与功勋挂钩的新模式不无关系,这一模式也被西汉改革沿用,推出了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统治者划定选拔标准,各地予以推荐以及直接任命德高望重的名士,如蔡邕。东汉在此基础上更是对人才的品格做出了规定,如著名的举孝廉。而且还会对被推荐人才实施考核,如果其言过其实,推荐人负连带责任,彪炳史册的司徒侯霸案与戴涉案就是如此。
东汉末年选拔制度的堕落
众所周知,由于体制所限,每段封建王朝的末期都会腐败猖獗,社会治理失能。东汉末年任人唯贤的选拔制同样也渐渐变了味,选拔官员多推举嫡系,结党营私,诸多在当时十分合理的选拔制度形同虚设,虽然朝廷明令禁止外戚、宦官、或有皇室血统者再被封为侯爵,但也不过一纸空文,因为被限制的这些势力早已牢牢把控了朝政。此外,当时蔡邕等名士因具有高深的文学素养平步青云,导致民间多效仿,治学多有研习诗歌沽名钓誉的趋势,而朝内掌权的宦官们为了维系自己势力,削弱官员们的政治实力,更是对此推波助澜。所以东汉末年,我们再难看到具有经世之才的学子出现。特别当时卖官鬻爵之风甚嚣尘上,这种情况也是在东汉初年是不可想象的。
东汉末年徇私舞弊成风的原因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背后肯定都有着深层次的原因,那么本来讲究任人唯贤的东汉缘何会堕落至此,让我们一探究竟吧。东汉末年,皇帝多早薨,继位者都只不过是未即冠礼的孺子,致使朝政多由外戚、宦官把控,甚至有史学家猜想这种特殊情况多为这些既得利益者人为促成的,可惜他们只图眼前利益,且争斗不休导致整个朝局不振,官员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管,贪污腐败盛行,迅速败光了国力,终造成了三国乱世。比如史书就记载了汉桓帝之母梁太后与其外戚家族把控军政大权,其中以大将军梁冀最是势大,官员有被提拔者都得先到其府上请示拜谢,似朝中无人。同样在当朝,汉桓帝身边的内臣利用其与外戚间的矛盾,不断进行调拨,进而上位,自此大汉王朝走向了外戚和宦官轮流乱政的晚年期。
看到东汉后期的朝局堕落,世人多会哀其不幸,似乎是其国运不济致使帝王幼而奸佞起,但我们也要看到其背后存在的严重体制问题,为什么皇子年幼,无力掌权还会被扶上帝位?这就是古代家天下思想的局限性,具有统御天下才能的人本就屈指可数,更别说从某个特定的家族中选拔,哪个王朝不是由于继任者昏聩而没落的,其实对于单独的利益集团也是如此,如果资源一直把控在嫡系成员手内,而不是通过举贤任能,必不得长久。
幸运的是昏庸愚昧的封建统治早已离我们远去,现在的社会有一套较为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只要我们能找准自己的定位,何愁不能一展抱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