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上,后唐、后晋、后汉和北汉,均是沙陀人所建立的国家。有史以来,异族入主中原,都会经历长达数年、数十年的残酷战争,然后用近百年的时间才能安定下来。但沙陀人入主中原却异常顺利,不仅没有遇到什么抵抗,甚至还能够得到豪强和老百姓的大力支持。
实际上,这主要是由于沙陀人高度的汉化。
一、沙陀人的汉化过程沙陀族原本是西突厥的“处月部”,在唐朝贞观年间逐渐壮大,主要游牧区域为新疆金娑山南,蒲类海东地区,此处是名为“沙陀”的沙漠,故内地也称其为“沙陀突厥”。
在唐代的文献中,著述者将“处月”音译为“朱邪”,这一音译也逐渐成为了沙陀首领的姓氏。
随着唐朝国力不断壮大,中原和沙陀终于有了实质性的接触。唐永徽五年,唐军在征讨阿史那贺鲁叛乱时,建金满、沙陀二州。沙陀酋长朱邪金山,随唐军征讨有功,在公元702年被封为金满州都督。
沙陀人善于牧马、骑术精湛,不仅为大唐提供了优良的马匹,沙陀人的骑兵更是极其彪悍的“劲骑”,是唐朝在河东的主力军团。公元868年,唐朝皇室赐沙陀人国姓,自此沙陀姓氏皆为李氏。
后唐先祖李国昌,由此而名,其子即唐末晋王李克用。姓氏的变化,是沙陀人汉化的标志性事件。
二、沙陀人的深度汉化沙陀人与唐朝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们在遭遇吐蕃人排挤打压,逐渐向内地迁移,部落散居在太原、大同一带。
除了在军事上“归附”大唐之外,沙陀人放弃了突厥母语,日常改用汉语交流,很显然,作为少数民族的沙陀人,汉语在日常交流和社交中更为便利。
尤其是沙陀人中的贵族,以穿汉服、书写汉文、说汉语为荣,他们接受了中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在文化认同、价值观上已经趋向于汉族。
如果说,第一代沙陀人还有所保留,第二代、第三代已经汉化得相当彻底。例如唐庄宗李存勖,从小就接受儒家教育,十三岁的时候就能够熟读《春秋》《大学》等经典。
到了唐朝晚期,除了有一个沙陀人的身份之外,说汉语、穿汉服、写汉字、读经典的他们,已经和汉人没有任何区别了。
三、沙陀人建立的国家,呈现高度的“汉化”沙陀人建立的国家,在礼仪、架构、称谓上,基本上沿用唐朝旧制。尤其是大唐赐处月国姓“李”,李克用顺杆而上,自称是大唐宗亲,在身份上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同。
而自幼接受汉化教育的李存勖,在消灭了大梁之后的国号依然为唐,在老百姓的眼中,这跟此前的大唐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那些大唐的遗老贵眼中,只要你认大唐,那就是正统,总比换个国号好吧?虽然史书上将其称为“后唐”,但是在当时人们的眼里,这就是大唐余脉。
后唐李氏在征伐过程中,能够得到老百姓的认同和协助,主要是他们打出了“恢复唐室”的口号,总不能打下江山之后就改国号吧?
结语:对于沙陀人来讲,他们对汉文化并不抵制,相反却积极融入中原文化体系无论是在政治延续、文化身份上,沙陀人都以“汉人”自居,在经历了近百年的融合之后,沙陀人实现了“完全”汉化。到了宋代之后,沙陀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仅仅作为一个文化符号留在了史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