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楚虽三户,忘秦必楚:并非诅咒,而是秦末天下大势

提到秦亡汉兴,有一句话久久在我耳边回荡:“楚虽三户,忘秦必楚”,这是楚南公说的一句话,很多人把它当成对大秦帝国的诅咒。

《史记·项羽本纪》:“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但诅咒这种事情听听就行了,大秦帝国可不是被几句诅咒和空话所颠覆的,而是楚人通过实打实的实力所推翻的。那么为什么是楚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呢?

这还要从战国后期的局势说起,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中:

赵国基本上被打残,韩国本来就没有实力,魏国除了仰仗信陵君的威望之外也没有足够的实力,齐国在乐毅伐齐后就已经元气大伤而彻底沉沦,至于燕国在赵国被秦击败后,妄图捡一个便宜,结果被赵军打得打败,也属于人见人欺的软柿子,六国中唯一有实力,能让秦人忌惮的只有楚国。

秦楚两国临界,自古以来就摩擦不断,秦国著名的将领司马错就亡于楚军之手。

如果不是秦军出现了白起这位杀神,打的楚国丢失了国都江陵,但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楚国并没有因此而亡国,事实上楚国一直对秦是巨大的威胁。后期东方六国的合纵之盟的盟主一直是楚国,这个盟主不是轮流来做,而是六国中实力最强的来做。

《战国策-楚策》中上虞卿谓魏王曰:“夫楚,亦强大矣,天下无敌……”

说楚国天下无敌,显然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但也说明了战国后期,其他五国的实力已经大不如前,只有楚国还有和秦国一战的实力。虽然合纵攻秦失败后,秦军占领了郢陈,但楚王东走过淮,以寿春为郢都,陈胜起义后入郢陈,而后建立张楚政权,楚人反秦事件一直和郢陈之地、郢陈之人有关。

总之,楚国并没有因为再次迁都而一蹶不振,一直是秦统一天下的最大障碍。

六国中最先被灭掉的是韩国。

灭韩秦国连个正经的将军都没有动用,因为韩国实在是太弱了,秦王政十七年,秦内史腾受命为南阳假守,同年就是这个内史腾率领秦军灭韩,俘虏了韩王安。韩国只在申不害变法时,有过短暂的振兴,其他时间一直扮演打酱油的角色,秦统一六国的进程中,灭韩可以说没有废吹灰之力,大家走走过场就好了。

灭韩是件容易的事,并不需要动用王翦、蒙武这种级别的大将,内史腾一个文职人员就可以搞定了,但是楚国却不是那么容易被征服的。况且韩国和楚国交界,如果不处理好韩国的问题,稳定住后方的话,对于秦人灭楚行动是十分不利的。

因此秦灭韩之后,并没有急着对楚国采取行动,而是把精力放在了处理灭韩的善后问题上了。

韩做为第一个被秦所灭的国家,秦对韩灭国后的态度显得十分重要,这会直接影响到其他诸国在面对秦军时的态度和选择。因此,始皇帝嬴政采取了相对怀柔的办法,并没有杀掉韩王安,而是把他迁徙到了楚国旧都郢陈安置。但这一做法激起了韩国反秦势力的反扑,他们在新郑发难反秦,但不久就被秦镇压下去了。这也许是导致韩王安后来被处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有一个人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个人就是本来的楚国公子昌平君。这位昌平君虽然是楚人,但是却深得始皇帝嬴政的信任,他就驻守在郢陈。

选择昌平君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控制韩王安,监督韩国的动向,另外一方面由于他是楚人,可以缓和秦楚国之间的矛盾以观其变。

但这个昌平君关键时刻的反叛,差点断送秦的统一大业。

韩国的反秦势力被镇压后,便转入了地下活动,改变了行动的方式。

如在韩国世代为相的张良,散尽家财物色反秦义士,试图通过暗杀的方式达成自己灭秦的夙愿。这个时候的张良还就过一个人的命,这个人就是项羽的伯父项伯。

救人也是需要条件的,张良和项伯的相遇相识不是老天的安排,而是两个人活动的地理区域十分接近的缘故。

据《项羽本纪》载,项羽季父项伯素善张良,张良曾说:项伯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

因为韩国的都城新郑和楚国的旧都郢陈,自己颍川之地距离很近,这就为楚韩的反秦势力连成一片,创造了先天的条件。

南阳、颍川、陈郡成为反秦的基地不是偶然的,按现在的说法是这几个地方的群众基础比较好,适合开展反秦活动。

陈胜吴广起义时,手下的戍卒中就有很多是这一代的楚人,因此他们起义后,很快就占领了郢陈,建号张楚,这都是有必然联系的。由于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条件,在这一代酝酿出一场反秦的斗争,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灭韩之后,秦军的兵锋指向了楚国。这个时候,始皇帝嬴政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老成持重的王翦,一个是年轻气盛的李信。在始皇帝问询二人灭楚需要多少兵力的时候,王翦说非六十万不足以灭楚。李信则说有二十万精锐秦军即可。始皇帝嬴政大悦,认为王翦年老锐气不足,便任用李信和蒙武为将统兵伐楚,同时罢免了王翦的职务,让他回家去养老。

但李信没有想到的是,楚国反秦的力量竟然如此强大,在正面现场受阻不能取得进展的情况下,此前一直对秦忠心耿耿的楚公子昌平军居然也叛乱了,对自己形成了夹击之势。号称无敌的秦军居然失败了,二十万大军被彻底击溃,直到这个时候,始皇帝嬴政才意识到老将王翦不是怯懦而是稳重。于是始皇帝嬴政再次启用王翦,王翦在楚地经历了一番苦战,才最终杀死了项燕。

不过项燕死后,楚国并没有被立刻征服,昌平君继续和王翦周旋,江南之战的最后结局是昌平君自杀,至此王翦才立下了灭楚的大功,但这个过程却绝不轻松。

尽管现存的史料中对于伐楚之战的细节都不太清晰,但是从秦末楚地的反秦运动蓬勃开展的情况来看,楚国已经持天下之牛耳。项梁拥立的楚怀王熊心最后被项羽尊为义帝,也说明楚是天下公认的共主,这是其他五国无法比拟的。

始皇帝嬴政用了十年的时间统一六国,六国的武力不足以和秦对抗,因此采用了很多非暴力的形式反秦,这其中以齐人最多。齐国是文化之邦,知识人才众多,益于舆论的传播,对秦的威胁很大。

同时武力反秦也没有中断过,始皇帝最焦虑的就是楚国,因此才有了《史记-高祖本纪》中始皇帝说的:“东南有天子气”,因而始皇帝才出巡加以压制,东南就是楚地,可见始皇帝对于楚地十分关注,随时提防楚地发生反秦暴乱。

始皇帝对齐楚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措施,徏民是重要的措施之一。秦徙天下富豪十二万于咸阳,涉及到的人以齐楚为最。

在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韩楚成掎角之势,新郑、郢陈唇齿相依,李信、王翦伐楚,项燕、昌平君反秦等一系列事件,决定了秦灭六国之后“忘秦必楚”说法的流行和始皇帝的东南之忧。

不久以后,陈胜吴广起义,一时之间天下相应,张楚政权建立、项氏复兴楚国、怀王继承大统,刘邦入关灭秦,这一连串的历史事件都是秦楚关系的延续。

秦楚之争,最后以楚兴秦灭为结束,其后的所谓楚汉之争,不过是两个楚人之间的战争。项羽为楚人,刘邦又何尝不是楚人,最终秦亡于楚人项羽之手,而项羽最后败在了刘邦手下,天下终归于汉。说楚汉之争实际上是楚人内斗,并不为过。灭秦的是楚而非汉,汉不过是承楚而立,楚是连接秦汉的纽带和桥梁。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