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明朝重臣于谦为大明续命200年,同时为大明的灭亡埋下了祸根!

公元1398年大明的开国皇帝朱元璋驾崩,同年于谦出生。或许是上天冥冥之中的安排,或许是巧合。不管怎么说,于谦都将成为大明王朝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于谦,字廷益,钱塘人。官至少保。少年的于谦胸怀大志,一心报效祖国!永乐十九人,中进士,后任兵部侍郎。

公元1449年,瓦刺大军在也先的率领下南下进犯,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准备亲征。兵部侍郎于谦等大臣谏言不能亲征,但是明英宗偏信王振,一意孤行。最终由于王振毫无军事能力,在土木堡明英宗被瓦刺大军俘获。顿时,朝野震惊不已。

明英宗被俘之后,朝中由明英宗弟弟朱祁钰监国,于谦为兵部侍郎,正在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打算要迁都南京的时候,于谦极力反对。认为,迁都不可,一旦迁都,百姓人心惶惶,军心不稳,就会动摇大明的统治。为了稳定人心军心,于谦建议朱祁钰登基继位,就这样,朱祁钰被推上了历史的舞台。

也先俘获明英宗之后,打算用英宗作为筹码勒索明朝,但是于谦不为所动,他认为社稷比君王要重要的多,不能为了英宗一人而误了江山社稷。况且大明有了皇帝。军心稳定,不惧也先的威胁。也先只好率领大军进攻北京,于谦率领大军御敌,自己亲自督战。最终取得了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也先同意议和,归还英宗,并且开通两国贸易往来。大大发展了边境地区的经济。明英宗被俘之后,于谦的沉着稳重,以及他的治国领兵之才,稳住了皇帝被俘之后大明趋于失控的局面。并且在北京保卫战中,完美的取得了胜利,保住了首都,保住了差点崩塌的大明江山。所以说,于谦一人之力为大明,续命200年实不为过。

那么为什么说于谦也为大明埋下了灭亡的祸根呢?

明英宗被俘后,朱祁钰继位,重用于谦,于谦统领兵部的时候,明朝的军制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设立了五军都督府,是统领全国的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为最高长官。所谓的五军都督府为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分管16个都司,下设200多卫所,每个卫所5600人。这就是明朝的卫所制。

与六部中的兵部相比,五军都督府有调兵遣将,以及选拔武将的权力,兵部只负责后勤保障以及行政事务。可见,这种体制下,五军都督府军权远大于兵部,朝堂上的文臣是没办法插手军事事务的。

土木堡之变后,于谦在新继位的皇帝朱祁钰的支持下,挺身而出。并且指导皇帝对宦官势利进行打击,使文臣地位空前提升。于谦在军事上为了击败瓦刺,对京城卫队,以及京营三大军进行了改编,组成团营,彻底打乱了军队原来的制度,并且增设了都御使提督各营事务一职。这样做使得朝中群臣可以参与军事事务。与此同时。于谦又打败也先,迎回英宗。功不可没。朝堂上也没什么异议。就这样。于谦把军事权力转移到了兵部文臣手里。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

通过文臣和武将在军事上的斗争,由于土木堡之变,使得文臣取得了胜利。从此大明朝的军事指挥权落到了文臣一边,武将的地位越来越低,到了明朝末年,指挥打仗的都是文臣,袁崇焕,孙承宪,孙传庭都是文臣,文臣指挥军队,本身就非常不靠谱。加上自土木堡之后武将的地位下滑,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下降。面对战斗力以及军事才能卓越的后金,以及农民起义军的时候,屡战屡败,为大明王朝的灭亡埋下了祸根。究其原因就在于谦对军队制度的改革。把军队控制在文臣手里。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