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秦国攻打赵国,几灭赵于秦时,各诸侯国为什么不出兵帮助赵国?

秦国为什么要攻打赵国

一座城池引发的战争。

公元前270年,秦军越过韩国进攻赵国,被赵将赵奢大败于瘀与。这时,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远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据此制定了先魏后韩的战略。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上党郡对秦国有特殊的含义,拥有此郡可以帮助秦国从四面围攻赵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就在此时,驻守上党郡的守官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谋划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遣使者通报赵国。

赵国的国君赵孝成王和平阳君赵豹商议此事,平阳君主张不接受上党郡,他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祸水东引”,赵国接了它跟接了烫手山芋似的,很难消化。

赵孝成王又召见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商议,二人则劝赵孝成王接受冯亭的上党郡,他们表示白得来的不要也不要,何不收下。俗话说,“天予不取,必受其咎。”

赵孝成王经过思量,认同了平原君的作法。他又问,紧接着该思量的,就是上党的土地谁能守住,毕竟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嘛。平原君推荐了廉颇。廉颇善于守城,正好与白起的攻势相对,二者相互克制,必有缩成。且廉颇勇猛善战,素日爱惜将士,其守城最是稳妥不过。

于是,赵孝成王听从了平原君计赵胜的计谋,封冯亭为华阳君,派平原君去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受上党,引起秦国的不满,秦国决定出兵攻赵。

赵国和秦国对峙的情况

赵军战败求和,秦军一网打尽...

公元前260年,秦昭王命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打并占领了上党,上党注定还是没守住。上党的百姓纷纷逃亡到赵国境内,赵国的军队在长平接应上党的百姓。紧接着王龁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廉颇迎战,秦军斩杀赵军裨将茄。

秦军攻破了赵军的阵地,赵国不仅两个重要据点都尉城和故谷城都被秦军攻占,还被俘虏了四名赵国大将。

七月,廉颇开展“以逸待劳”战术,赵国的军队筑起高而坚固的围墙,坚守不应战。秦军出征已久,不宜再拖,只得发起强攻,最终夺下赵军西边的营垒,俘虏两名赵国尉官。

赵军数战不利,赵孝成王内心忧心如焚,他一边派人催促廉颇,希望速战速决。

另一边与此同时,赵孝成王与楼昌、虞卿等商议,想御驾亲征,以鼓舞士兵士气。楼昌认为秦军此去来势汹汹,御驾也未必,不如派地位高的使臣去秦国议和。而虞卿则认为如果秦国此来兴人之众,其决心之大,必难成和,不如派遣使者联合说动魏楚,以合纵抗秦之策应对秦国,争取一线生机,和谈方有一定的可能。但赵孝成王采纳了楼昌的建议。他派郑朱前去秦国议和。

秦国采取了怎样的策略

郑朱到了秦国求和。秦国自然也想到了这一筹,它为了麻痹赵国(此时的秦国早已不是以前的秦国了),防止各国合纵抗秦,并为自己争取一定的时间来准备军事攻势,试图给赵国最后的致命一击,它利用了赵国求和的机会,假意对赵国使者郑朱殷勤以待,有意放出风来,向各国表示秦、赵已经议和,大家不用瞎掺和了,各国闻之果然认为二者已经议和,便不再起兵拯救赵国,赵国便面临了彻底的独自应战的局面。

后记

然而,虽有议和作打底,但由于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强秦又过于强,各诸侯国不敢轻易得罪它;而与此同时,各诸侯国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来帮扶和扶持赵国,在这样的情势下,它们只能面对赵国为秦国鱼肉的场面。说是时也,也是命也..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