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的一生,概括下来就是:大荣大辱、大无大有、大起大落。战国时期数得上名字的学派,他一个人就占了三家一儒、兵、法。论儒家,他的老师是曾子一地位不亚于孔孟;论兵家,吴起一生大战七十六次,无一败绩,还差点把秦国灭了国,春秋战国时代唯一可与他比肩的,只有后来的战神白起;论法家,吴起在中国法学历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和李悝、商鞅、韩非子相提并论。然而,最后还是败给了政治游戏。
吴起对下属的管理就是冰山烈焰。一方面,他可以和最基层的士兵打成一片,同吃同住同劳动,对下属始终保持应有的尊重。言必信,信必果,“徒木立信”?最早其实就是吴起搞的,后来商鞅只是照着学了一遍:另一方面,一旦涉及军法,吴起执法毫不留情,只要是违犯军纪,不听号令,即便是取胜了,那你回来也必死无疑。一次违纪所带来的侥幸胜利,绝对抵偿不了纪律松常所带来的破坏。所以从理智上说,特事特办并不算什么聪明的选择,?因为此例一出,下必为例。
而随着吴起位极人臣,他对权力和权谋理解浅薄和理想化的缺陷,开始表现得越来越明显。一般说来,?人的精力有限,做事和做人,有一长必有一-短,?能做到“佛心鬼手”的,少之又少。吴起的福星魏文侯去世以后,他的儿子魏武侯成了吴起新一任的董事长,这样一来吴起就成了前朝老臣,而且威望和实际权力又都非常大。这种情况下,新老板对这位老员工自然不太放心。国君要把公主许配给吴起,结果吴起拒绝了老板的好意。吴起的这个举动进一步强化了新老板的疑心,再加上一堆新贵的排挤,没过多久,他就无法在魏国立足了。
此时距离吴起离开家,已经有三十多年,按岁数说,吴起这个时候正好处于职场中的“舒适区间”。可是这三十年他也没闲着,不但兵家老本行一点没扔,还从魏国老丞相李悝那学了全套的法家理论。由于他不停地扩展自己的能力,从魏国高管的岗位上离职以后,他很快就又在另一个大企业楚国谋得了CEO的职位。
吴起在楚国,从之前指挥打仗的将领,一下?子提升成了令尹,随即开始了变法,对楚国进行改制重组。原先的楚国其实更像是一个松散的股份制公司,包括国君在内,所有股东都只能算参股,这种情况下扯皮就是难以避免。而吴起要做的,正是改变这种局面,让楚悼王能够做到绝对控股。
吴起在楚国的变法改革,归结起来说,本质上和商纣王所做的差不多,那就是在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做了一件绝对正确的事。简单既括起来,吴起所做的事就是加强中央集权、打击既得利益阶层、向底层人民释放利益。比如说削减贵族封地,打破爵位世袭、建立职业官僚制度——?放在企业就是职业经理人制度,打击游说集团——也就是俗称的?“掮客”。楚国的很多大家族要是追溯起来,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代,绝对算得上是树大根深。而吴起作为一个外来户,除了楚悼王的支持,根本没有自己的基本盘。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变法开始不久,支持吴起的楚悼王就突然病逝,当时吴起正在外指挥打仗。如果吴起真像传说中那样是个极度自私的小人,这个时候赶紧逃亡,或者干脆率军反叛,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吴起却选择了回国都奔丧,而此时,几大家族都已经设好了伏兵要截杀他,这一去绝对是有去无回。在楚王的灵堂上,几百名弓箭手包围了吴起,而吴起却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他一下扑在楚悼王的尸体上。一阵乱箭之后,两个人的尸体被箭牢牢地钉在了一起,无法分开。
因为悔辱了楚王的尸体,十几户参与暗杀的贵族被全族诛杀。在最后一刻,吴起用这种同归于尽的方式,企图保住改革的成果,同时也结束了自己比小说还精彩的人生。若论情怀,吴起并不比屈原差,只不过他所忠于的是自己的功业和理想。即使如此,楚国最终也不过是八分旧,两分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