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大大小小的战役可谓数不胜数,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这意味着战国后期两大强国的决战,此次战役的胜负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4月至周赧王五十五年(前260)9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之后,杀神白起坑杀赵兵40万之多。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由于连年战争,国内粮草消耗严重,战场上的相持对峙局面对其不利,再加上廉颇用兵老道据守不出无懈可击,遂在赵国使用反间计。赵王由于初战失利,见无利可图,遂求和秦国,不成被秦国戏耍,年轻气盛的赵王遂要出击,但廉颇坚守不出不听赵王令,再加上秦国反间计,遂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毫无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见有机可乘,暗中换帅名将白起,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意义如此重大的长平之战,倘若廉颇还在长平,白起还能创造奇迹歼灭赵军吗?
笔者认为,
倘若廉颇还在长平,白起还能创造奇迹歼灭赵军。
首先,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日趋上升,在贾谊的《过秦论》里写道:“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而赵国也通过学习胡服骑射,成了东方六国中军力最强劲的国家,根据修昔底德陷阱,这两国必然会发生一场大战。此时两国征战不仅仅是军事实力的比拼了,更多的是综合国力的比拼。
长平之战,持续3年,此时秦赵两国国内存粮消耗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一步。然而此时秦国还有蜀国这个“天府粮仓”,虽说“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但是位于大秦内部的蜀国可以说是源源不断地给秦国提供了充足的粮草。可是赵国地处北方,土地贫瘠。两相对比长平之战的时间仗到最终还是秦国胜利。
另外,两国国君的胸怀气度也是决胜的关键因素。赵国国君年轻气盛,经验终归不足,在谋臣范睢和秦王面前仍旧显得稚嫩。在秦国使用的离间计面前,赵国君臣之间已然有了嫌隙,纵然留住廉颇在长平与秦军对峙,难保其中不会听信谗言采取其他愚蠢的措施来掣肘廉颇。这对在外征战的将士来说是非常令人寒心也是一件动摇军心的大事。而秦国君臣此时彼此信任,给在外征战的白起以全力支持。这一点看来,秦国已经胜过赵国许多了。
此战堪称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但由于最后秦国的粮草也走到了山穷水尽的一步,无法养活更多的俘虏,只能采取坑杀的方式解决四十余万赵兵,以此为这次战役画上一个残酷无情的句号。
国力、兵力、粮草、君臣等等都是一场战役胜败的关键因素,然而,在这些方面赵国都逊于秦国。就算廉颇还在长平,白起依然能创造奇迹歼灭赵军,秦国依然能席卷天下一统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