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大唐王朝的繁盛,竟然是因为持续了两年的自然灾害?这也太奇怪了

北齐后主天统三年,突厥汗国分裂成东突厥、西突厥两部,东突厥大体上以金山(今阿尔泰山脉)为界,与西突厥划分汗国原来的疆域。但是,随着两国势力的消长,所辖范围也时有伸缩。在东突厥汗国内,突厥分布在南部,铁勒诸部则在北方。强盛时势力范围囊括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湖地区。

可以说,我们看到的大唐盛世,实际上是建立在东突厥的“尸体”之上的。

早期的大唐王朝,还没有强大到万国来朝的地步。在当时的国际领域,东突厥汗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契丹、室韦、高昌这些王国都是东突厥的附庸。东突厥有多强大?“北狄之盛, 未之有也”,随随便便出兵,便是一百万人马的大手笔。

隋末乃至唐初,东突厥始终纵横中原以北,无人可以制衡。为了避敌锋芒,唐高祖李渊甚至琢磨过迁都。李世民在位期间,更有颉利可汗率领人马打到长安城下,以至于,唐太宗不得不破财免灾,用一大笔钱换取和平。

然而,强盛如斯的东突厥帝国,在公元630年突然消失在史料中,似乎从未出现过一样。

在大部分朋友的眼中,唐太宗李世民不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是一等一的。所以,东突厥的灭亡自然是李世民凭借军事手段促成的。

但是,真实情况真的像大家猜测的那样吗?

且看《旧唐书》中的记载:

“其国大雪, 平地数尺, 羊马皆死, 人大饥, 乃惧我师出乘其弊。引兵入朔州, 扬言会猎, 实设备焉……频年大雪, 六畜多死, 国中大馁, 颉利用度不给, 复重敛诸部, 由是下不堪命, 内外多叛之。”

这段描述发生的时间,是在公元627年及629年。在这两年中,东突厥汗国所在的蒙古高原地区,包括黄河以北的大部分地区,都遭遇了百年难遇的大型雪灾。在这两年的灾难中,无数牛羊被冻死,以游牧为主体的东突厥汗国面临灭顶之灾。

在此之前,东突厥也曾遭遇过大小不等的雪灾。但放到以往东突厥只需发动南侵,从中原获取资源就足够过冬了。公元627年至629年,突厥人抗灾的惯用手段就行不通了,因为黄河流域乃至河北一带同样受到了灾情,东突厥即便深入大唐,也无法取得足够的收获。

以战养战的草原民族,在灾年中根本没有能力突破黄河继续向南。面临这样的危机,颉利可汗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倾举国之力维持军事水平。为了达成这一目的,颉利可汗不断向牧民征收资源,以至于,东突厥的部落相继叛离。至此,偌大的东突厥土崩瓦解。

关于东突厥汗国的灭亡,《旧唐书》是这样评价的:

“咸谓太宗有驭夷狄之道,李勣著戡定之功。殊不知颉利之衰也,兄弟搆隙而部族离心。当太宗之理,谋臣猛将讨逐之,其亡也宜哉!”

情况并不像大伙想象的那样,李世民虽然懂得驾驭少数民族的门道,其麾下的猛将也曾平定突厥,但东突厥的灭国却并不是因为李唐王朝的进攻。可汗兄弟分崩离析、部落叛离,这才是东突厥灭国的先决条件。值此之际,李世民对东突厥发动突袭,这才让东突厥走向衰败和灭亡。

对于这一点,唐代的史官看得非常客观,并没有过分夸大李世民的功绩,而是就事论事,详实地记录了东突厥灭亡之始末。

且看东突厥灭亡之后,李世民昭告天下的圣谕:

“自去岁迄今,降款相继,不劳卫霍之将,无待贾晁之略,单于稽首,交臂藁街,名王面缚,归身夷邸。”

由此可见,李世民对东突厥的灭亡也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这次的远征中,唐军根本没有遇到成规模的抵抗。那些东突厥部落本来就已经在灾年中一蹶不振,没有余力组织反抗,于是,便相继投降。所以,唐太宗才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因为他根本没有发动那些成名已久的猛将,也没有计划什么谋略,东突厥便覆灭了。

从李世民的描述中我们亦能看到,即便没有这次北伐,东突厥的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只是最终摘取胜利果实的国家未知,仅此而已。

但是,谁能想到,大唐王朝的繁盛,竟是因为持续了两年的自然灾害呢?

东突厥汗国如果没有遭遇百年难逢的雪灾,那么,这个国家将会一如既往地强势,届时大唐就很难成长为万国来朝的庞然大物。

在阅读这段史料时,笔者总是会感慨,李世民真是个幸运的皇帝。

当然,这并不是对唐太宗功绩的否定,在历史上运气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在东突厥面临自然灾害时,唐太宗能够及时给予敌人致命一击,这种果断也不是每个君王都具备的。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