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粮交农”的领导者李继林一共有六个儿子,前面我们说了大儿子天锡和二儿子仁锡的经历故事。这篇文章就讲讲三儿子他那璀璨而又短暂的人生。
继林的三儿子荣锡,又名俊英。英年早逝,是革命烈士。
荣锡生于1921年八月一日(农历,鸡相)。在众多堂兄弟中排行第十。他从小就长得俊秀可爱,聪明伶俐,是弟兄们中的佼佼者。继林对他很偏爱,不安排他干农活,家里省吃俭用,一门心思供他读书。希望他能学有所成,光耀门楣。
荣锡也不负众望,他学习很刻苦努力,各科成绩都很优异,而且他也写了一手好字。读完了小学。但由于家里实在太穷了,供不起他继续上中学(那时候黄陵没有中学,有钱人家会把孩子送到外地上学)。就只好在家里务农,帮助二哥仁锡打理家里的土地和农务。
荣锡虽然辍学务农了,但他并没有停止求知的脚步,闲暇时间他经常去学校,借老师们的藏书阅读,遇到不懂的地方虚心向老师请教。日积月累,他的知识储备变得丰富起来,视野也开阔了很多。
1933年,荣锡的堂哥丙锡从榆林中学毕业回来。
荣锡(俊英)堂兄李俊杰老年照
此时丙锡已改名为李俊杰,是一名秘密的党员,他参与领导并组建了中部县(黄陵县)抗日救国会。
每次堂兄回到家里,荣锡都会去缠着他问东问西。虽然堂哥讲的很多东西,他听的一知半解,懵懵懂懂。但他知道了为什么农民每天辛勤劳作,反而越来越穷。他知道了压在农民身上的三座大山。他也知道了有一伙一心为民,立志要改变旧世界,让农民过上好日子的人。他渴望加入他们,但堂哥说他年龄太小,等长大了再说。还告诉他,让他有时间的话,可以去学校找某位老师多聊聊。(李俊杰的具体革命经历非常传奇曲折,后面将会专门写文讲述,敬请关注!)
受到堂哥的影响,他改名为李俊英。
学校的这位老师其实是李俊杰的同志,一位潜伏的地下党。他一有时间就去找这位老师,跟他学习文化知识,同时也会讨论时局形势。在不知不觉中,给李俊英灌输了很多革命的道理,使李俊英心中的那团火烧得更旺,希望自己快快地长大,早些加入他们。
他对未来的生活抱有美好的向往。在老宅的二门洞青砖墙壁上他提笔写道:
手拿摇钱树,
足踏聚宝盆。
时来双富贵,
运至斗量金。
短短的20个字,包含了他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望,也是他为之奋斗的目标。他在这面砖墙上的题字,是他留给我们家族后裔的唯一念想。一直被保留到上世80年代,随着老宅的拆除,这些字和他的传说似乎一同都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
1939年的冬天,刚满18周岁的李俊英就迫不及待地要加入革命。他告别了刚刚瘫痪在床的老父亲,在那位老师的指点和推荐下,他奔赴延安,参加了革命。终于成为那一伙人中的一员,小时候的夙愿得以实现。
30年代的延安宝塔山(翻拍于延安革命纪念馆)
到延安后,由于他有文化,就被分配到陕甘宁边区民政厅当干事。他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投身到工作中间,他工作认真负责,积极努力,很快就做出了优异的成绩。
经过一年多的考验,1941年初组织批准他加入了党,并且组织让当时不满20岁的俊英担负起了领导工作。同年,党再次强调了必须走生产自救的道路。号召边区军民,党员干部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
响应党的号召,在领导的岗位上,李俊英更是以身作则,带领着工作人员,开荒种地。他串村走乡,了解边区人民的生活状况。深入田间地头,为边区农民脱贫出谋划策。他一直盼着农民早日过上“手拿摇钱树,脚踩聚宝盆”的幸福生活,为了这个目标他努力奋斗着。
1942年夏季在延安参加工作会议时,那几天延安下起了倾盆大雨,河水暴涨,延安遭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袭击,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会议暂停了,全体人员都参与抗洪救灾,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作为党员,更是领导干部,李俊英始终冲在抗洪第一线。他们救援出了大量的被困群众,抢救回来很多生产物资。
经过连续的高强度奋战,李俊英已是疲惫不堪,精神上也出现一丝恍惚,一不留神就被无情的洪水给卷走了。虽然大家全力抢救,可终究无力回天,他年仅21岁的生命在洪水中凋零了。
洪水过后,组织把他安葬在延安清凉山半山腰上。后来追认李俊英为烈士。解放后,随着城市的发展,他的坟地早就被夷为平地,已经建起来很多现代建筑。现在淸凉山已成了繁华城市的一部分了。李俊英尸骨早已化为一捧黄土,后人即使想去祭奠也无迹可寻。
天妒英才,李俊英英年早逝,尸骨无存。后来黄陵县政府为李俊英在龙首的烈士陵园立了一块名誉墓碑。
李俊英的人生犹如流星,虽然短暂,但却绽放出了璀璨的光芒。
英雄不应该被忘记,烈士也应该被铭记!
致敬那些为了人民群众幸福生活而牺牲的烈士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