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用“子午谷奇谋”,蜀汉只会输得更惨更彻底,消亡得更快!

公元227年,诸葛亮在做好自己能够做的准备工作之后率兵进入汉中,开始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在此次北伐前的军事准备与动员会上,魏延言之凿凿地提出了被后世许多“魏延”粉时常挂在嘴上,甚至认为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所以失败,其实与没有采用魏延提出的“奇”谋——“子午谷奇谋”有莫大的关系,在那些“魏延”粉们看来,似乎只要诸葛亮采用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第一次北伐取得胜利就是板上钉钉,十拿九稳的事。

那么,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如果当时诸葛亮采真的用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会给北伐带来哪些变化,对蜀汉产生什么样的后果,还是让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历史“剧情”,看看当时的历史事实吧。

道路崎岖,异常艰险的子午谷。

公元228年春,在做好粮草转运等相关准备工作之后,蜀汉的第一次北伐正式拉开序幕,诸葛亮取道陇右,采取了声东击西的进攻策略及军事行动。按照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和谋划,北伐的推进非常顺利,曹真大军被赵云邓芝率领的疑兵成功地诱入到崎岖难行的箕谷,陇右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更是望风而降归服蜀汉,如果如果不是关键时候马谡掉链子“违亮节度,不下据城,举动失宜”丢失街亭,丧失了北伐的大好局面,导致蜀汉进无所据而功败垂成,蜀汉不仅能够实现第一次北伐的战略构想及目的,而且还能获得收服姜维等一批优秀人才的“意外”收获。

但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由于马谡关键时候的掉链子“违丢失了街亭,致使诸葛亮无法获得足够的时间平定经营好陇右三郡,为北伐的继续推进打造粮草存转和训练兵马的基地与支撑点,最后只得无奈撤兵,导致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据此,许多“魏延”粉把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诸葛亮没有采用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认为如果当时诸葛亮采用了魏延的“奇”谋,结局就会大大的不同,甚至是可以收获完胜。

三国剧情照。

丝语认为这只是不顾历史事实,没有根据而且一厢情愿的假想,如果诸葛亮当时用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蜀汉的第一次北伐会输得更惨,败得更彻底,蜀汉将会消亡得更快。如果你不信,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有何“高明”之处,想要获得成功,又需要那些前提与条件吧!

《三国志 蜀书 魏延传》记载: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

《魏略》记载: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

诸葛亮塑像。

从历史资料与记载中可以看到,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其实就是将蜀汉北伐兵马分成两路,魏延统领约一万兵马(其中精兵五千、运粮草兵五千)为一路走子午谷突袭关中并攻占长安,然后向东迅速占据潼关;另一路为主力部队七万人由诸葛亮亲自率领经斜谷进入关中,快速赶往潼关与魏延的兵马汇合,以阻挡曹魏大军的反扑和进攻。

可以说魏延的“奇谋”想要获得成功,乃至取得“出奇”制胜的效果,必须得建立在以下前提条件和基础之上:

三国五虎上将。

一)、魏延所率领的一万兵马必须一路保持绝密而行,而且在攻取和占据长安、潼关之前不能泄露任何消息;二)、长安守将夏侯楙在魏延兵马到达时,真的会望风而逃,没有任何实际性的抵抗;三)、诸葛亮率领的七万主力部队出斜谷,必须在二十日内经由长安及时抵达潼关,与魏延合兵一处;四)、在两路兵马合兵之前,不能出现下雨等异常情况。

如此苛刻的前提与要求,在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景下,几乎可以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且只要其中的任何一项没有实现或出了问题,都会给北伐带来重大影响,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是灭顶之灾。

子午谷。

第一,子午谷位于茫茫秦岭山中,全长超过三百公里,道路崎岖难行,魏延统领约一万兵马(其中精兵五千、运粮草兵五千)想要在十日之内通过,意味着无论是士兵,还是运粮草部队都得保持每天30公里以上的推进速度,如此庞大的队伍,如此之快的推进速度,还得保证不搞出大的动静,不让任何消息泄露,用脚后跟思考都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相反,只要有任何一点风声及消息泄漏,等待魏延的将是以逸待劳的曹魏军队的聚歼,而且结果是毁灭性的。

就让我们静下心来看几个历史上想要通过子午谷进军实施“奇”袭,最后“偷鸡不着蚀把米”,弄了个全军覆没的实例吧:

古树人烟今何在?

1),公元230年8月,曹魏的三路大军进攻汉中,其中大司马曹真亲率的十多万军队想通过子午谷“奇”袭汉中,但是,非常不巧的是天下起了雨,曹真所率军队只得冒着连绵阴雨在谷中行进,用了一个多月才走了一半的路程,最后因为路途太过艰难,物资消耗巨大,士气越来越低落不得不撤兵,无功而返。

2),公元354年2月,东晋大将桓温想要出其不意的拿下长安,命令部将司马勋率军从子午道秘密出兵进攻前秦。但是,当司马勋所率领的五千精兵及若干运粮车马,经过半个月的急行军后,人困马乏的他们刚刚走出子午谷,就遭到前秦守在谷口,以逸待劳的七千军队的突击,很快被包了饺子而全军覆没。

三顾茅庐。

3),即使是经历了盛世唐朝,子午谷在进行了大规模平整修缮之后,子午谷的“路面”和“通过”能力比起过去有了很大改观,但依然崎岖难行。以至于到了明朝末年,闯王高迎祥为了向北直取长安,率领五万精兵从汉中进入子午谷,大军在辛辛苦苦走了半个月后,当他们行至黑水峪(今陕西周至县境内)准备要出秦岭的时候,遭到了守株待兔的明军将领孙传庭部队的伏击,高迎祥全军覆灭,他自己也做了明军的俘虏。

以上事例说明,魏延想要统领约一万兵马(其中精兵五千、运粮草兵五千)用10天时间通过子午谷几乎都是不可能的,出谷口时不会遭到曹魏军队的伏击,导致全军覆没只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而要以自己的疲惫之师突袭并攻占长安,然后向东迅速占据潼关简直就是异想天开了。

历史的静寂。

第二,诸葛亮率领的七万主力部队出斜谷,想要在二十日内经由长安及时抵达潼关,实现与魏延合兵一处的目标,需要赶约270公里的路程,表面上看每天需要走的路程并不多,但是,对于那么大一支队伍,其实也不容易,而且,只要在路途上稍微遇到点什么事或阻拦,时间很快就会给耽搁了。尤其是在当时的条件下,两路兵马的消息不可能保持沟通,更谈不上随时知道对方的进军情况和所在的实时位置,即使诸葛亮的大军按期到达了目的地,等待他的是魏延所部已经全军覆没的消息,以及挖好坑在哪里等诸葛亮的曹魏军队,真到了那时,诸葛亮的疲惫之师想要不被曹魏军队挫败都能,更不用说全身而退了。

而且,想要长安守将夏侯楙怯战不进行任何实际性的抵抗,闻魏延军队之“风”而逃,没有事实依据;想要老天爷配合,在蜀汉进军北伐的时候不下雨,同样没有谁能够保证。可以说,实施魏延提出的“子午谷奇谋”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和太多的困难,而这一切都是人力不可控的,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实施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成功的几率太低,甚至没有可能。

寻找历史的“回音”。

因此,不是诸葛亮不愿意弄险用奇谋,而是魏延所谓的“子午谷奇谋”成功的可能性太低,影响“子午谷奇谋”实施的不可控因素着实太多,出现任何差池都会使北伐陷于极其被动的局面,甚至是“万劫不复”的境地,弱小的蜀汉已经折腾不起了。而且,丝语有理由相信,如果诸葛亮当时采用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蜀汉的第一次北伐将会输得更惨,败得更彻底,蜀汉将会消亡得更快!

编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