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几代帝王的积累让大汉终于有了反击匈奴的资本。但是与统一了整个草原的匈奴帝国对战,虽然最终取得胜利,大汉帝国还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据《史记》记载,北击匈奴之前的文景之治盛世之下,“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意思是说大汉国库积累的钱非常多,穿钱的绳子都朽坏了,多的数不清,国仓里的粮食多的都溢出到了外面,放坏了都吃不了。真可谓国富民强,富得流油。
而汉武帝北击匈奴之后呢?“发其始,不克其终。奢侈而无限,穷兵极武,百姓空竭,万民罢弊。当此之时,天下骚然,海内无聊,而孝文之业衰焉。”
对比反击匈奴的前后描述我们不难看出,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使大汉帝国体力透支,几乎耗尽了国力,民生凋敝,社会景象一片颓败,大汉帝国由盛转衰。
那汉武帝废弃和亲举全国之力反击匈奴的做法到底是错是对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
自从汉初时汉高帝刘邦制定了对匈奴采取和亲纳贡的安抚政策后,虽然汉匈之间的关系总体趋于和平,但匈奴人对大汉充满了傲慢和优越感,稍有不满,就会袭扰大汉边疆,掠夺人畜,屠杀边民。但大汉却不敢反应过激,大多会吞下苦果,继续安抚。
尤其是汉文帝时期历史上第一个汉奸中行说到了匈奴之后,用各种狠毒方式帮匈奴对付大汉,更是让这种情况达到了巅峰。而游牧民族天然的局限性,一旦遇到恶劣的自然灾害,牲畜大量死亡,就会威胁到族人的生存,于是不管匈奴内部出现怎样的矛盾,最终都会演化成将矛头指向中原,南下去抢!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汉武帝,面对着一个凶狠且野蛮的邻居,天天在你的家门口耀武扬威,动不动就抢你的钱财杀你的子民,还趾高气扬的指着你的鼻子让你纳贡,等你有实力了你会不会狠狠地揍他一顿?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从小到大,汉武帝从父辈口中了解了这个北方霸主,大汉对匈奴的每一次和亲和纳贡,都被他视为耻辱,在登基为帝之前,汉武帝就暗暗发誓,终有一天要把这个不可一世的敌人狠狠地踩在脚下。
于是,在满朝文武难以置信的目光中,汉武帝下令,出兵,北击匈奴!
就这样,在汉武帝的强势怒吼中,大汉帝国放弃了用和亲换来的脆弱和平,带着隐忍了近七十年的屈辱发起了对匈奴的反攻。
公元前133年到公元前119年,大汉帝国军队在卫青霍去病的带领下痛击匈奴,先后取得了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的胜利,十五年的时间将双方的战略优劣对比完全逆转,一举将匈奴打的躲进了漠北苦寒之地,甚至一度连漠北也无法掌控。
巨大的胜利不仅让大汉缴获了大量匈奴赖以生存的牲畜和物资,更是把水草肥美的河套平原和便于养马的河西走廊纳入帝国疆域,从此大汉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和平的发展环境。
到此时看来,汉武帝北击匈奴的决策是正确的,这场战争从根本上解决了匈奴对中原的威胁,让大汉重新挺直了快要被匈奴压弯的脊梁,坚定了民族自信心,这对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
战争的消耗无疑是巨大的,这几场战争的消耗共计达一百亿钱,而大汉帝国最好的时候一年税收也不过接近四十亿,面对巨大的财政赤字,汉武帝不得不推出了“武功爵”制度,用以筹集军费。
但是,身为大汉掌控者的汉武帝,并没有把战争对国家的消耗放在心上,他只看到了战争给他带来的功绩,被这一次次的胜利冲昏了头脑,继续南征北伐,穷兵黩武。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数万汉军深入漠北两千余里打击匈奴,一无所获。
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亲率十八万骑兵巡边,匈奴单于避而不战,汉军无功而返。
公元前103年,汉武帝派赵破奴率军三万出击匈奴,惨遭埋伏,汉军全军覆没。
公元前99年,汉武帝派李广利率三万骑兵北击匈奴,大败而归,士兵损失十之六七。
公元前97年,汉武帝再派李广利领骑兵步卒共计二十一万,对战匈奴十万人,不得胜,鸣金收兵。
公元前90年,汉武帝三派李广利率七万骑兵进攻匈奴,惨败,汉军全军覆没,李广利兵败投降。
而这一次次的战争,几乎都是用白花花的银子堆起来的,消耗的不仅仅是钱财,还有士兵宝贵的生命。
漠北之战后匈奴元气大伤,无力南下,汉武帝本该继续休养生息,但他穷兵极武,进一步对匈奴用兵,导致民生凋敝,这段时间的对匈奴的进攻毫无疑问是错误的。
当大汉停止对匈奴的进攻时,帝国境内已经有了近200万的流民,而那时候的大汉人口绝对超不过5000万,也就是说每25个人中就有一个无家可归,这是难以想象的,战争的苦果,最终还是要无辜的百姓来买单。
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达《轮台诏》,并在诏书中反思了自己的很多罪过,其中包括了对自己过度用兵的悔过,《轮台诏》通常被后世解读为是汉武帝的“罪己诏”。
轻尘认为,大汉与匈奴的战争,就像石头与铁的碰撞,注定没有最终的胜者。尽管汉武帝曾犯下过错,但他敢于正视自己的错误,敢于发布“罪己诏”,也不失为一个好皇帝,毕竟历史中会底下高贵头颅的帝王没有几个。
当匈奴人黯然踏上西迁的旅程,在血泊中站立的汉王朝开始重新探寻理性与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