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华夏小康网  >  历史 > 正文

唐代诗人三千个,一生蹉跎是张蠙,三首唐诗惊艳千年!

唐代诗人多如牛毛,根据《全唐诗》的说法是一共有2200多个诗人,又有人统计说大概有2700多个诗人。后来又有后人的补充,说流传下来的唐代诗人大概有3800多位。

综合各家说法,说唐代诗人三千个,大概没有什么毛病。

在三千多位诗人中,最让我感触的是“张蠙”(pín)。我是真游泳的猫,一个诗词达人,记得关注我哦!

都说名字是第一印象,张蠙这个诗人因为名字比较拗口,在现代没有多大的知名度。

但是不得不说,张蠙是个奇才,甚至是个天才。

天才到什么地步呢?我们都听过骆宾王七岁时候写《咏鹅》的故事,而张蠙呢,同样是小时候,大概是七八岁的时候,写下了一首诗。

第1首,《登单于台歌》:“边兵春尽回,独上单于台。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欲向阴关度,阴关晓不开。”

我就问一句,这样的诗牛不牛?如果有人说不牛,我真想请他拿出他小时候的大作,让大家欣赏一下。

这首诗非常成熟,成熟到这首诗不像是小孩子写的。

“白日地中出,黄河天外来。”这两句写景,境界开阔,用词精准,对仗工整,采用了“隔句拗救”的技巧,在当时广为传颂,也成为惊艳千年的佳句。

其实“沙翻痕似浪,风急响疑雷”这两句也颇为出彩,写出了塞外特有的景象。那种壮阔之感,扑面而来,仿佛让人身临其境。

很多人看到这首诗,对张蠙十分期许,认为张蠙以后一定可以出人头地。

可是呢,张蠙由于生活窘迫,没有认识什么名人,也得不到名人的赞赏扬名。所以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结果都是一样的名落孙山,只好满心痛苦,滞留在长安城。

在这个时期,张蠙又写下一首惊艳千年的佳作。

第2首,《叙怀》:“月里路从何处上,江边身合几时归。十年九陌寒风夜,梦扫芦花絮客衣。”

这首诗塑造了一个长期被窘迫生活欺负的孤苦读书人形象。

第一句“月里路从何处上”,大概是化用了杜甫的名句“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一种思乡之情,体现“滞留长安、有家不能归”的痛苦。

第二句“江边身合几时归”,延续第一句的诗意,通过“江边”来形成“月下之影”。

李白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一句有类似的意思,但是呢,痛苦之意显露无疑,体现的是一种孤独之感。

结尾两句,是具体写孤苦之情况,晚上被寒风吹得冷飕飕,连做梦都无法避免寒冷。

这就把诗人内心的苦痛淋漓尽致表达出来,具有强大的感染力了。

所以,这首诗也在当时广泛流传,成为当时坊间的名作。

科举的主考官也看到了这首诗,觉得自己没有录取张蠙是个错误。主考官赶紧纠正错误,向其他考官大力推荐张蠙。

因为这首诗,张蠙的名气提高了,命运也有所改变。最终,张蠙在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考上了进士。

古代很多读书人梦想着通过科举出人头地,梦想着“一举成名天下知”。

但是张蠙虽然考上进士,但是他担任的都是一些校书郎的小官,后来才勉强担任犀浦县令。

对比担任刺史、司马却怀才不遇的唐代诗人来说,张蠙真是芝麻绿豆官了。

张蠙的蹉跎遭遇还在继续。没多久,大唐王朝覆灭,张蠙又失去了生活来源。没有办法,张蠙只能在王建的“蜀国”担任膳部员外郎的小官,后来才当上了“金堂县令”,还是芝麻绿豆官。

据说,蜀国的后主“王衍”有一次游玩大慈寺,见到壁间题句:“墙头雨细垂纤草,水面风回聚落花”,十分欣赏。

王衍得知这两句诗是张蠙的作品,又让张蠙进献诗篇,看了之后大为叹服,想要让张蠙当个大官。

结果呢,却又有人跳出来阻拦:“张蠙这个人恃才傲物,性格狂放,皇上应该疏远这个人。”

于是乎,张蠙好不容易获得的发达机会又泡汤了,只能继续当他的小官了。

虽然张蠙一生蹉跎,没有当上大官。但是他才华横溢,他的诗作有多篇流传后世。

下面,我们欣赏一下张蠙的第3首诗,《吊万人冢》:“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这首诗以景托情情景交融,颇具艺术感染力。

第一句悲中有喜,体现“客路通”的短暂欣喜之情。第二句情感急转直下,通过“乱鸦”来展示“尸骨”,通过“乱鸦”的啼叫体现悲凉的心境,让人感受到一股痛彻心扉的痛苦。

最后两句陡然升华,立意有点类似曹松的名句:“一将功成万骨枯”,体现出所谓名将的功业都是建立在老百姓痛苦之上,令后人回味无穷。

从这首诗里,我们不但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才华,也可以明白诗人一生蹉跎的部分原因。

大概诗人见惯了底层百姓的痛苦,所以观念上带有同情百姓的思想,很难融入到晚唐五代那种“尽为将军觅战功”的官僚阶层中去,只能是怀才不遇了。

编辑:
返回顶部